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论  坛 搜  索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3see网首页  >>  其他行业  >>  其他  >>  2007年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活动研究报告
2007年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活动研究报告
完成日期:2007年05月
报告类型纸介版PDF Email版PDF 光盘版两种版本价格
价格 38000  60000 
优惠价    
English 50000  60000 
报告页数101页 图表数 111个  


报告目录    查看简介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评选活动概况
一、评选背景
二、评选范围
三、评选特点
四、主办机构简介
第二部分 评选活动研究说明
一、研究流程
二、评选办法
三、评价指标体系及不同评价者参评指标
附表 评价指标体系及不同评价者参评指标
四、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构成
附表 总体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权重构成
附表 普通居民调查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权重构成
附表 企业经理人调查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权重构成
五、影响力计算公式
六、定量访问设计
(一)普通居民定量访问
1. 调查区域及样本量的设计
2. 调查对象
3. 抽样方法
4. 访问方式
5. 数据处理
6. 权重说明
附表 城市地区权重变量(Weight)计算过程及结果
(二)企业经理人定量访问
1. 调查区域
2. 调查对象
3. 调查样本量及配额
4. 抽样方法
5. 访问方式
6. 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评选活动结果
一、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活动候选企业结果
附表 2006年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结果(前50名)
附表 2007年外资候选企业名单(共72家)
附表 2007年本土候选企业名单(共8家)
二、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活动公众评价结果
附表 具体跨国企业整体影响力公众综合评价排名变化
附表 不同群体对影响力排名前二十三位跨国企业的综合评价
三、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活动最终决选结果及上榜企业表现
附表 二十三家跨国企业各阶段得分
附表 2007年上榜跨国企业名单
附表 2006年上榜跨国企业名单
附图 微软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
附图 可口可乐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
附图 诺基亚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
附图 家乐福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
附图 安利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
附图 肯德基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
附图 索尼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
附图 宝马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
附图 英特尔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
附图 联想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
第四部分 研究主要结论
结论一:跨国企业在华影响力趋于稳定,多方表现更加均衡
(一)中国跨国企业影响力指数得分77.6分,趋于稳定的同时也面临突破瓶颈
附图 不同群体评价中国跨国企业影响力指数得分历年比较
附图 不同群体评价中国跨国企业影响力一级指标得分比较
附图 2007年不同资本来源地跨国企业外部形象和内部管理影响力得分
(二)跨国企业在华的努力得到中国公众的普遍认可,中国公众赞赏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良好的员工待遇以及对人才的培养
附图 中国公众提到跨国企业首先会想到的方面
附图 跨国企业最能引起中国公众好感的行为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跨国企业积极参加慈善捐助等公益活动”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跨国企业提供了优质产品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跨国企业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跨国企业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跨国企业为中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三)最具影响力跨国企业行业分布较分散,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表现较佳
附图 影响力前二十三名跨国企业的行业分布变化
附图 跨国企业获得三级指标得分第一的次数历年比较
附图 三级指标上表现最好的跨国公司
结论二:企业“内涵型”因素和长效机制的重要性上升,柔性管理占据重要位置,企业责任与本土化依然是衡量企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一) 企业“内涵型”因素重要性上升,“柔性管理”占据重要位置
附表 中国公众对于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的历年变化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的历年变化
附表 不同群体评价中国跨国企业影响力二级指标得分比较
附图 不同群体评价中国跨国企业影响力二级指标得分比较
(二)中国公众更加要求跨国企业重视自身核心竞争力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而对危机管理这样的短期应急性管理措施的重要性要求降低。
附图 2007年中国公众对于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三)中国公众较为重视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严格自律、积极回馈社会的在华企业更加能够赢得中国公众的尊敬。
附表 中国公众对于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变化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少数跨国企业在华涉嫌行贿”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在环保上,许多跨国企业在本国和中国实行双重标准,成为中国污染大户”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附图 中国公众对“污染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跨国企业造成的”的态度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众多跨国企业在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跨国企业实施毁灭性品牌并购,损害中国经济发展”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同意跨国企业不了解、不遵守当地法律”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四)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中,公共关系和企业文化可能成为阻碍影响力提升的“短板”
附图 中国跨国企业影响力二级指标得分
附表 中国跨国企业影响力三级指标得分
(五)中国公众对跨国企业垄断经营的反感度有增加的趋势,普通居民和企业经理人均表现出较大程度的担忧
附图 跨国企业最令公众产生反感的行为
附图 中国公众对跨国企业垄断的担忧程度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垄断技术已成为外资对华垄断的重要方式”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跨国企业垄断行业标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垄断方式”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附图 中国公众中认为“外资垄断成为猪肉涨价的重要原因”
这一说法符合事实的人数比例
结论三:对企业影响力系统管理水平的全面锻造成就美欧企业的标杆价值
附图 不同资本来源地跨国企业整体影响力综合评价得分变化
附图 不同资本来源地跨国企业在二级指标上的表现
附表 不同群体对不同资本来源地跨国企业影响力的评价
附图 不同群体对不同资本来源地跨国企业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附图 不同资本来源地跨国企业外部形象和内部管理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附图 低表现企业与美国企业在各项指标上的差距
附图 低表现企业与欧洲企业在各项指标上的差距
(一)“刚“”柔”并济以及对边缘管理要素的重视,共同支撑美国企业处于影响力高位,但在保持领先要素业绩的同时需进一步锻造产品形象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美国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美国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历年比较
附表 不同群体对于美国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不同群体对于美国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二)欧洲企业整体影响力连年攀升,领导力和亲近力有较大突破,但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得到公众认可的程度不高
附图 2007中国公众对于欧洲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欧洲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表 不同群体对于欧洲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不同群体对于欧洲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三)中国大陆企业外部形象得到中国公众认可,企业文化有所改善,但亟需改进内部管理与创新技术以全面提升影响力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中国大陆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中国大陆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历年比较
附表 不同群体对于中国大陆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不同群体对于中国大陆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表 中国大陆跨国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差距较大的方面
附表 中国大陆跨国企业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最应该加以改进或完善的方面
附图 中国大陆跨国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差距较大和最应改善的方面
(四)日本企业外部形象表现不佳,领导力、人力资源下滑明显,影响力有待全面提升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日本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日本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的历年比较
附表 不同群体对于日本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不同群体对于日本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五)韩国企业整体影响力依然较低,内部管理较外部形象表现较好,公共关系下滑较大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韩国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韩国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评价与历年的比较
附表 不同群体对于韩国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不同群体对于韩国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六)港台企业的人才策略得到肯定,但仍需全面努力争取实现社会影响力的突破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台湾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香港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台湾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中国公众对于香港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表 不同群体对于台湾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不同群体对于台湾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表 不同群体对于香港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附图 不同群体对于香港跨国企业影响力构成因素的评价
结论四:从消费价值观诉求的角度进行沟通、营销的跨国企业更能引起年轻群体的共鸣,对他们的影响力也更为深入
附表 普通居民中最受不同年代的人欢迎的跨国企业(前15名)
附表 普通居民中不同年代的人最喜欢的跨国企业(前15名)
附表 在外部形象各个指标上表现较好的跨国企业(前15名)
结论五:高影响力具有工作吸引力,高新技术行业是年轻群体的宠儿,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的良好经营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
附图 2007年中国公众最希望去工作的跨国企业与该企业的影响力排名
附图 中国公众最希望去工作的行业与最具影响力跨国企业的行业分布比较
附表 普通居民中不同年代的人最希望去工作的跨国公司所在行业
附表 普通居民中不同年代的人最希望去工作的跨国企业(前15名)
附表 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表现较好的公司排名(前15名)
第五部分 实地执行情况
一、项目执行时间安排
二、各地执行样本分布情况
(一)普通居民定量访问
附表 数据加权前后各地域成功样本的分布情况
(二)企业经理人定量访问
附表 各地域成功样本的分布情况
三、普通居民定量访问抽样误差的计算
(一)公式一:
(二)公式二:
四、复核情况
五、调查对象背景情况
(一)普通居民定量访问
附表 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附表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附表 调查对象学历分布
附表 调查对象家庭月均收入分布
附表 调查对象职业分布
(二)企业经理人定量访问
附表 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附表 调查对象所在企业资本来源地分布
附表 调查对象所在企业行业分布



报告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吸引了大量外资。同时,一些本土优秀的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拓海外市场,逐步实现国际化发展。中国正处在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的历史新时期,跨国企业无疑是推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论是国外还是本土跨国企业,他们带给中国社会的,不仅仅是明显可见的资本、工作机会、生产技术、管理模式以及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间接与更为广泛的层面上,跨国企业还成为了中国本地产业变革的动力,本地其他企业经营管理提升的压力与标杆,吸引投资者在改善投资环境基础上的政策变迁的参照,以及大众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变迁的推动者。
  2007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很多看点,境外跨国资本从自身全球战略出发,一直积极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具潜力的市场和合理的生产布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保留并扩充驻华生产规模的同时,在中国境内开设了众多涉及核心技术的研发部门。从原来的“国外设计国外制造”到“国外设计中国制造”,再到“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直到当今的“中国创造供应全球”,跨国企业在中国这一迅速成长的世界经济新中心完成了从研发、制作、生产、销售到最终的市场反馈的一条无缝接合的产业链。这一变革不仅为外资企业自身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给国内跨国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如何全面科学地测量和评判在华跨国企业的影响力,如何对在华发展滞后的跨国企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
  鉴于此,我们和第一财经等机构于2004年共同发起并主办“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本次评选活动为第四届。此项评选将跨国企业的范围划定为在中国和外国都有生产经营的企业,将影响力定义为行为主体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本地社会成员、社会关系及生活环境施加的刺激,尤其表现为促使变化的动力或压力。我们借助国内外专家共同工作形成的“跨国企业影响力指数评价体系”,通过系统收集一般公众和有见识的经理人这两个方面的观察角度来鉴别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并确认那些卓越有影响的跨国公司。整个测评体系使用三级指标结构,计算出不同群体在各项指标上的权重和评价得分。获得23个最具影响的跨国企业之后,组织网民投票并赋予权重,将网民投票结果和调查阶段结果进行加权计算,以最终决选出9家最具影响外资跨国企业(其中至少有1家B2B或者B2BC企业),1家最具影响力中资跨国企业。
  “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不仅是一项年度性的常规评选活动,而且有望成为跨国企业在华影响力水平的一项有意义的记录,衡量、评判中国跨国企业的标志性活动之一,同时也将极大地提升公众对企业无形竞争力的关注高度,为企业决策者及公众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全方位信息平台,从而进一步促进跨国企业与中国社会的良性互动,使跨国企业在实现商业渗透的同时,成为一种更具建设性的社会力量。
 
返回】     【关闭
付费报告      
购买方式:    报告订购单下载
客服经理-段小姐
电 话:010-85863259
邮 箱:duanjy@3see.com
传 真:010-85863454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其他最新报告
其他行业最新报告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