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论  坛 搜  索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3see网首页  >>  其他行业  >>  其他  >>  2007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研究报告
2007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研究报告
完成日期:2007年05月
报告类型纸介版PDF Email版PDF 光盘版两种版本价格
价格28000 28000   
优惠价    
English    
报告页数86页 图表数 108个  


报告目录    查看简介

第一部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1、建立科学的“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研究,使其成为刻画中国城市宜居水平的权威指数
2、把握中国宜居城市的特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宜居水平
3、分析中国市民认为的宜居模式和宜居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宜居水平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
1、城市宜居指数对于引导市民消费导向的意义
2、城市宜居指数服务于房地产市场的意义
3、城市宜居指数对于良性城市社区规划和建设的意义
4、城市宜居指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完善既有的指标体系,建立新的宜居指标体系
(二)通过入户问卷调查采集数据
1、问卷设计
2、实地调查
 (1)、调查区域及样本量设计
附图 调查城市及各城市样本量
 (2)、调查对象
 (3)、抽样方法
 (4)、访问方法
 (5)、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6)、加权方法
附表  加权方法
 (7)、报告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说明
 (8)、本指数研究结果的代表性说明
(三)数据分析,撰写指数报告
1、指数的定义及指数得分含义说明
附图  宜居指数指标体系及权重
2、指标分值含义说明
3、指标权重含义说明
4、指数计算方法说明
5、人群分组说明
第二部分:2007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核心结果及发现
一、中国城市宜居水平总体状况分析
(一)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得分65.0分
附表 2006—2007年一级指标得分列表
附表 2006—2007年二级指标得分列表
附表 2006—2007年三级指标得分列表
(二)中国城市宜居水平分布情况
附图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得分分布情况
(三)2006-2007宜居城市的排名情况和排名变化原因总结
附表 20个城市2006-2007年宜居水平评价比较
附表 2007年宜居城市排名变化的原因说明
附表 39个城市2007年宜居水平评价比较
二、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水平主要研究发现
(一)城市总体宜居水平升高,社区空间改善最大
附图  2005-2007年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得分比较
附图  2006-2007年宜居指数一级指标得分比较
附图  宜居指数二级指标可提升率比较
(二)富人比穷人宜居感强,中小城市比直辖市、省会城市宜居
1、富人比穷人宜居感更强
附图  2006-2007年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市民宜居感受比较
附图  2006-2007年房屋产权对宜居水平的影响
附图  2006-2007年房屋产权价值对宜居水平的影响
2、中小城市比直辖市、省会城市宜居
附图  中小城市与直辖市、省会城市居民的宜居评价对比
3、华东地区最宜居
附表  39个参评城市的区域划分
附图  各地区城市的宜居得分
附表  2007年宜居总体排名前十城市及地区分布
(三)外地人与本地人宜居感受差异缩小,残疾人被理解及尊重的程度仍较低
1、本地人与外地人宜居感受差异缩小
附图 2006-2007年本地人与外地人宜居感受差异比较
附表 2006-2007年20城市宜居自评他评结果
2、残疾人被理解及尊重的程度仍较低
附表 城市居民对待残疾人的总体态度水平分布
附图 不同学历的居民对残疾人总体态度
附表 居民对残疾人应该享有权利的判断
附表 居民对残疾人态度上的歧视及得分情况
(四)城市居民逸居难,个人空间仍局促
1、城市居住面积小,租房比例较高
附图  居民房屋建筑面积分布
附图  居民对居住面积的评价
附图  居住房子的类型
2、收入水平影响逸居条件
附图  2006-2007年不同收入群体对人均住房面积的主观评价
附图  不同收入阶层家庭居住面积的客观现状
附图  2006-2007年不同收入群体住房私有化程度比较
附图  2006-2007年不同收入群体租用房屋比例
附图  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居住空间各指标比较 (2007年)
附图  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居住空间各指标比较 (2006年)
附图  2006-2007年不同收入群体住房卫生间数量
3、住房新技术的应用不足,休闲房产拥有比例低
附图  居住空间得分情况比较
附图 不同收入阶层休闲房产拥有情况
附图 房屋产权价值对休闲房产拥有情况的影响
附表 城市居住空间得分比较
4、风水观念依然存在,高收入者更易相信
附图  居民对于风水问题的态度
附图  不同收入水平居民购买房屋考虑风水问题的比例
附图  好的房屋风水可以带来什么?
(五)物业管理、社区配套明显改善,盗窃抢劫令市民最担忧
1、物业管理、社区配套明显改善
附图 2006-2007年社区空间二级指标得分比较
附表 2006-2007年社区空间各指标得分比较
2、居民尚未走出“大医院情结”
附图 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评价
附图 市民不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因
附图 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期望
3、盗窃抢劫令市民最担忧
附图 居民最担心的社区安全问题比较
附图 居民安装防护栏(窗)的主要原因
附图 不同楼层居民安装防护栏(窗)的比例
附表 城市社区空间得分比较
(六)城市交通不通畅,休闲娱乐收费高
附图  公共空间各指标得分比较
附表 城市公共空间得分比较
1、交通畅通性不足
附图  城市公共交通便利性与畅通性比较
2、休闲娱乐活动收费高
附图  城市规划各项指标得分情况
附图  各年龄段居民对休闲娱乐设施的评价
3、居民对强制拆迁质疑多
附图  城市居民对拆迁的态度
附图  各类城市居民周围出现暴力拆迁的情况
附图  城市居民对“钉子户”的态度
4、城市小摊贩,宜“疏”不宜“堵”
附图  小摊贩如果被完全取缔对各类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
附图  城市居民对小摊贩的态度
附图  城市居民对小摊贩管理的建议
(七)污染治理初见成效,水资源质量持续恶化
附图  2005-2007年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得分比较
附图  2005-2007年城市污染物处理的评价状况比较
附图  各类城市居民对水资源状况的评价
附图  不同年龄居民对噪声污染评价比较
附表  各城市居民对各类污染评价比较
(八)社会安全感较低,文化活动设施不足
附图  2006-2007城市人文环境各指标得分对比
1、社会安全感较低,外地人安全感更低
附图  本地人与外地人社会安全感比较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社会安全感比较
附表 城市安全感得分比较
附图  2006年宜居最重要的因素排名
2、城市文化活动设施不足
附图  城市文化氛围具体指标的得分
附图  不同收入居民对文化活动的评价
附图  不同学历群体对市民文明意识的评价
附表 城市文化氛围水平比较
(九)宏观指标表现好,个人就业仍然难
1、宏观指标表现好,微观指标待加强
附图  不同收入居民对经济环境相关指标的评价
2、个人就业仍然难,创业环境被看好
附图  不同年龄居民对就业状况的评价
附图  不同学历居民对就业状况的评价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对就业状况的评价
附图  不同学历居民对创业环境的评价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对创业环境的评价
(十)城市居住成本高,二手房交易受青睐
1、城市居住成本高
附图  2007年城市经济环境四级指标得分比较
附图  市场消费能力具体指标得分
附图  本地人与外地人对房价的承受能力的得分比较
附表  不同城市居民对房价承受能力比较
2、二手房交易受青睐
附图  房价承受能力强和房价承受能力较弱群体对二手房的态度比较
附图  居民能够接受的二手房最长使用时间对比
附图  居民购买二手房的主要原因
附图  不同群体购买二手房的原因对比
附图  居民购买二手房的主要担忧
(十一)买房成“新结婚时代”准前提
附图  未婚男女对结婚与买房顺序的态度对比
附图  本地人与外地人对结婚与买房顺序的态度对比
附图  未婚男女对结婚与生子顺序的态度对比
附图  居民先买房后生子的主要原因
附图  居民对都市生活四部曲的选择
附图  第三步选择买车的居民的职业分布
附图  第三步选择买车的居民的收入分布
第三部分:总结:宜居的核心——易居、逸居、康居、安居
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的方法:
(一)针对不同的阶层的需求,对城市设施进行规划建设
(二)快速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不同地区城市的发展侧重点不同
(三)全面调整公共政策,使其有利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全民共享和城市更新的平稳推进
第四部分:技术报告
(一)执行时间
(二)复核情况
附表 复核情况表
(三)各地执行样本分布情况
附表 各地样本分布情况
(四)受访对象背景情况
附表 受访对象性别分布
附表 受访对象年龄分布
附表 受访对象户口分布
附表 受访对象学历分布
附表 受访对象家庭月均收入分布
附表 受访对象职业分布
(五)指标体系与问卷变量对应关系列表
附表 指标体系与问卷变量对应关系列表
010-84400011-407 张贤


报告简介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宣布了北京城市建设的新使命: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第一次突出的把“宜居”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放到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目标中。若能真正实现个人空间、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和谐发展,广大普通市民无疑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早在2005年,我们就隆重发布了首次宜居指数的评价结果,并在2006年持续进行,其中对“宜居”和“宜资”、“宜机”概念的提出及讨论,对城市包容性的评价和关注,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广发反响和关注。2007年,我们第三次完成了“零点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研究,旨在基于连续两年的研究结果,继续关注我国城市宜居特征的具体表现和变化情况,为各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改进意见。
  
返回】     【关闭
付费报告      
购买方式:    报告订购单下载
客服经理-段小姐
电 话:010-85863259
邮 箱:duanjy@3see.com
传 真:010-85863454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其他最新报告
其他行业最新报告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