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纸介版 | PDF Email版 | PDF 光盘版 | 两种版本价格 |
价格 | | 32000 | | |
优惠价 | | | | |
English | | | | |
报告页数 | 117页 | 图表数 | 146个 | |
报告目录
查看简介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持续性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居民机动性指数指标体系介绍
附表 2007年中国人机动生活水平指数指标体系(2007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版权所有)
三、居民机动性指数权重体系介绍
附图 2007年中国居民机动性指数权重体系
四、居民机动性指数计算方法介绍
第二部分 2007年中国居民机动性指数总体结果
一、指数总得分:61.42分
二、不同人口学背景下指数得分差别
(一)不同区域人群得分差异
(二)不同性别人群得分差异
(三)不同年龄人群得分差异
附图 不同年龄群体机动性水平指数得分
(四)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得分差异
附图 不同学历群体机动性水平指数得分
(五)不同收入水平人群机动性水平指数得分差异
附图 城镇不同家庭月均收入群体机动性水平指数得分
附图 农村不同家庭年均收入群体机动性水平指数得分
(六)城镇不同职业群体机动性水平指数得分差异
附图 不同职业群体机动性水平指数得分
三、2005、2007年指数得分比较
附表 2005年和2007年中国居民机动性水平指数指标得分比较
第三部分 2007年机动指数研究结果和发现
发现一:城乡居民机动水平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一、机动工具“高拥有,低使用”的结构性特点依然未改变
附表 2007年机动性指数各一级指标的得分情况与贡献度
附表 2005年机动性指数各一级指标的得分情况
附表 2007年与2005年中国居民机动指数一级指标得分比照表
二、居民借助机动工具出行——频率不高、距离不远
附表 2007年中国居民机动性指数二级指标得分及可提升率
三、居民借助公共机动工具出行的程度有所提升,尤其在农村
附表 2007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机动工具拥有程度”二级指标标准化得分比较
附图 2005年与2007年城乡居民“公共机动工具拥有程度”标准化得分比较
四、居民拥有私人机动工具的特点:拥有量大、档次低
附图 城市居民拥有率较高的私人机动工具的拥有率和使用频率(次/周)
附图 城镇居民拥有率较高的私人机动工具的拥有率和使用频率(次/周)
附图 农村居民拥有率较高的私人机动工具的拥有率和使用频率(次/周)
五、四大典型出行群体
附图 四类典型的机动工具使用人群多元对应分析图
发现二:机动工具更多地是“忙工作”而不是“品生活”的工具
一、城乡居民对机动工具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一)“忙工作”比“品生活”更依赖机动工具
附图 居民从事各种活动对机动工具依赖程度得分
附图 居民从事各种细分活动对机动工具的依赖程度得分
(二)农村居民忙生产劳动更依赖机动工具
附图 不同区域居民对机动工具的依赖程度
附图 不同区域居民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对机动工具依赖程度得分
二、机动工具对居民工作效率的提升大于对生活品质的提升
(一)机动工具对于“忙工作”的作用更大
附图 机动工具对日常工作、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提升程度
附图 机动工具对居民各种具体活动的提升程度
(二)利用机动工具——城市居民受益最大
附图 机动工具对城乡居民总体提升程度比较
附图 机动工具对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质量提升程度分区域比较
三、有车族的苦与乐
(一)有车族的幸福:生活满意,出行安全感高
附图 城市、城镇有车族和无车族的生活满意度得分
附图 城市、城镇有车族和无车族出行安全感得分比较
(二)有车族的烦恼:情绪、健康受影响
附图 私家车带给人们的各种影响
附图 私家车给男性和女性带来的各种影响
(三)藏在车厢里的不良习惯
附图 居民的各种不良开车习惯
(四)不良嗜好男女有别:男爱吸烟,女爱零食
附图 不同性别人群各种开车不良习惯
发现三:机动鸿沟仍存在,趋势在缩小
一、居民机动性水平分布由“碟形”演化为“纺锤形”,中等机动性水平群体人数增加
附图 2007年与2005年居民机动性指数不同分数段人数比例比较图
二、城镇机动鸿沟扩大,农村有所缩小
附图 2005年和2007年不同地区居民的机动鸿沟距离比较
三、三大主要机动性水平群体——活力群体、稳健群体和安居群体
附图 中国居民不同机动性水平群体划分
发现四:公共交通进一步发展中多种“软肋”逐渐凸显
一、公共交通前景广阔,居民将更多利用公交出行
(一)公交优先策略下,公共机动工具使用条件有所好转
附图 公共机动工具的拥有程度二级指标两年得分比较
1. 利用公共机动工具出行的频率和距离均在增加
附表 2005年和2007年居民公共工具的使用频率和出行距离标准化得分比较
附表 2005年和2007年居民实际使用公共工具的频率和出行距离比较
2. 城市居民比城镇和农村居民更频繁地利用公共机动工具出行
附图 城乡居民利用公共机动工具出行里程和使用频率(次/月)比较
(二)公共机动工具的使用预期逐渐提升
附图 不同区域居民对于公共机动工具使用预期的标准化得分
二、公共交通“无缝衔接”做得好,公交站牌问题多
(一)“无缝衔接”令人满意
附图 不同区域各种公共机动工具之间换乘方便性得分比较
附图 全国主要大城市各种公共机动工具之间换乘方便性得分比较
(二)公交车内置设施人性化,公交站牌问题多
1. 内置设施满意度高,尤其是城市居民
附图 居民对公交车各种内置设施的满意度评价得分
附图 分区域比较居民对公交车各种内置设施的满意度评价得分
2. 公交站牌问题多
附图 公交站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发展空调车——票价是关键
(一)票价壁垒阻碍近两成居民
附图 不同乘车选择行为的人群比例
(二)票价壁垒消失后,“吸入效应”大于“挤出效应”
附图 空调车降价后选择开始乘坐空调车和不再乘坐空调车的人群比例
四、司机驾驶形象差距大,公众心中摩托车司机形象最差
(一)三大驾驶形象最差的司机:摩托车、大卡车、出租车
附图 居民心目中驾驶形象最差的司机
(二)城、镇、乡居民心目中司机形象差距大
附图 不同区域居民心目中驾驶形象最差的司机
五、高铁吸引眼球,票价成为关键因素
(一)近五成居民出行考虑乘坐高铁,票价是最大阻碍因素
附图 今后出行是否会考虑乘坐高铁
附图 居民不选择高铁出行的原因
(二)优先发展高铁,喜忧参半
附图 居民对优先发展高铁而影响其他车次的政策的看法
六、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分析
发现五:私人机动工具需求——小轿车、电动车是主流
一、城镇私人机动工具需求市场大,呈现“升级换代”的特征
(一)小轿车在城市和城镇受欢迎,农村居民钟情电动车
附图 未来一年内有购买私人机动工具计划者比例
附图 未来一年内,有购置私人机动工具的城市家庭的购买需求
附图 未来一年内,有购置私人机动工具的城镇家庭的购买需求
附图 未来一年内,有购置私人机动工具的农村家庭的购买需求
(二)首次购买城市人愿意一步到位买小轿车,城镇和农村人先买电动车
附图 未来一年内购买私人机动工具的人群中首次购买和再次购买的比例
附图 不同区域首次购买和再次购买私人机动工具的人群比例
附图 首次购买私人机动工具的人群购买各种类型机动工具的比例
附图 城、镇、乡首次购买私人机动工具的居民购买不同类型私人机动工具比例
(三)再次购买私人机动工具的人群表现出“升级换代”趋势
附图 再次购买私人机动工具的人群原先拥有的机动工具比例
附图 原先拥有电动车、两轮摩托车和小轿车的人未来一年内准备购买的机动工具
二、首次和再次购车品牌差异明显
(一)自我雇佣者、白领和管理者是未来一年内购车的主要群体
附图 未来一年内打算购买小轿车的人群职业分布
附图 未来一年内打算购买小汽车的人群收入分布
(二)首次购车偏好自主品牌,再次购车偏好外资品牌
附图 首次和再次购车想买的汽车品牌
附图 不同区域首次购车居民打算购买的汽车品牌类型
(三)首次购车偏好中低价位,再次购车偏好中高价位
附图 首次和再次购车时购买不同价位汽车的人数比例
三、自主品牌和中低价位车是购车者的“新宠”
(一)自主品牌轿车抗衡合资和外资品牌,在城镇中更是独领风骚
附图 想买小轿车的居民想购买的轿车品牌类型比较
附图 城市和城镇想买小轿车的居民想购买的轿车品牌类型比较
(二)标准配置轿车取代经济型小排量轿车成主流
1. 接近一半的潜在购车者打算购买标配小轿车
附图 未来一年内有买车计划的居民在不同价位的人数比例
2. 多种因素导致经济型小排量汽车不受青睐
(三)二手车市场不成熟,新车仍是购车首选
附图 未来一年内打算购买小轿车的居民购买新车和二手车人群比例
附图 未来一年内有购买小轿车计划的居民不买二手车的原因
附图 未来一年内有购买小轿车计划的居民购买二手车的原因
(四)车市“跌跌不休”,人们态度观望
1. 有车族更关注汽车降价现象
附图 不同群体对汽车降价现象的关注程度
附图 目标价位不同的潜在消费者对汽车降价的关注程度
2. 汽车降价是一把“双刃剑”
附图 三类人群对于汽车降价现象的看法
3. 汽车降价让消费者更加理性
附图 汽车降价对有车但是未来一年内还想买车的群体购买行为的影响
附图 汽车降价对没车未来一年内想买车的群体购买行为的影响
四、混合动力汽车、汽车置换等新生事物的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只差油价和燃油税
1. 居民对混合动力汽车了解度不高
附图 对混合动力汽车的了解情况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了解情况
2. 潜在汽车消费者,大多关注价格
附图 未来一年内有购车计划的城镇居民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购买意愿
3. 混合动力汽车的价格接受区间:贵个1~3万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购买混合动力汽车愿意比同档次燃油汽车多付的钱(单位:万元)
(二)汽车置换未破的三不:不了解、不选择、不信任
1. 二手车置换:不选择,仅有2.4%的人选择到4S店置换
附图 人们处理旧车的渠道
2. 不选择的原因之一:不了解,仅有5.6%受访者了解该业务
附图 当前了解二手车置换业务居民的人群比例
3. 不选择的原因之二:不信任
附图 人们对二手车置换业务的态度
附图 以汽车置换方式处理旧车的人群对汽车置换业务的看法
(三)汽车召回制度——了解度不高、口碑好
1. 近九成居民不了解汽车召回制度
附图 居民对汽车召回制度的了解情况
2. 汽车召回制度的口碑良好
附图 居民对汽车召回制度的看法
五、“捧车族”现身,有车族环保意识高
(一)养车不太难,开车变困难
1. 城镇私家车主“养车”更轻松
附图 不同区域内居民的养车负担比较
2. 汽车服务升级,出行条件降级
附图 不同区域私人轿车维修和添加燃料方便性比较
附图 城市和城镇私人轿车道路使用条件和道路畅通性比较
(二)近一成“有车族”成为“捧车族”
附图 有车族“捧车”的原因
(三)有车族环保意识强——白领、中青年更突出
附图 愿意为了环保而每月少开一天车的人群比例
附图 愿意为了环保而每月少开一天车的人群职业分布
附图 有车族中愿意为了环保而每月少开一天车的居民年龄段分布比例
(四)80后、富有者换车频率高
附图 不同家庭月均收入水平居民预期的汽车平均使用年限(单位:年)
附图 不同年龄段居民预期的汽车平均使用年限(单位:年)
六、电动车大规模进入寻常百姓家
(一)农村需求旺盛
附图 城乡居民未来一年内有购买电动车计划者比例
(二)中低价位的电动自行车最受欢迎
附图 想买电动车的人想买的不同种类电动车比例
附图 城乡居民预计购买的电动车价位
附图 城乡居民预计购买电动车价位比较
(三)电动车的主要用途——上下班交通和日常生活代步
附图 城乡居民购买电动车的用途
(四)电动车使用范围小,车速高
附图 城乡居民对电动车每天行驶距离的预期
附图 居民想购买的电动车的车速范围
七、公共交通在农村正在发展
(一)农村居民借助公共机动工具出行的花费不高
附图 不同区域居民在公共机动工具上的花费带来的经济负担比较
(二)农村的公交工具畅通性较好
附图 不同区域居民使用公共机动工具时道路畅通性与乘坐方便性比较
发现六:居民日常出行特点的差异明显,出行方式多样化
一、居民机动出行能力差异巨大
(一)城乡居民机动半径“鸿沟”明显
附图 不同区域居民机动半径比较(单位:公里)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的机动半径比较(单位:公里)
(二)机动半径两极化分布突出
附图 城乡居民过去半年内人均最远出行距离
附图 城乡居民过去半年内人均最远出行距离分段比较
(三)白领、年轻人、男性是高机动半径群体
附图 不同职业人群机动半径比较(单位:公里)
附图 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机动半径比较(单位:公里)
附图 不同性別人群的机动半径比较(单位:公里)
二、聚焦居民上下班出行:各地差异大
(一)西安人上下班平均出行距离最短
附图 城市和城镇居民上下班平均单程出行距离比较(单位:公里)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上下班平均单程出行距离比较(单位:公里)
(二)城市居民对交通拥堵“忍无可忍”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上下班拥堵所花时间与能忍受的时间比较(单位:分钟)
(三)重庆人上下班的拥堵时间成本高、成都人低
附图 城市和城镇居民上下班平均所花时间比较(单位:分钟)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上下班所花时间比较(单位:分钟)
附图 各个城市的拥堵时间成本比较
(四)北京人的拥堵经济成本最高
附图 不同城市上下班时机动车平均时速比较(单位:公里/小时)
附图 城市和城镇居民上下班拥堵经济成本比较(单位:元/月)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上下班拥堵经济成本比较(单位:元/月)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上下班JET占收入的比例
(五)北京人上下班换乘效率最高,西安人最低
附图 城市和城镇居民上下班时平均换乘次数(单位:次)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上下班需要换乘公共机动工具的次数(单位:次)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上下班乘坐公共机动工具换乘一次的平均距离
三、解堵:双管齐下——完善道路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公交
附图 改善道路交通拥堵的措施
四、等“红灯”的时间并不长
(一)“闯红灯”较普遍——行人素质不高和交通管理不力是主因
附图 居民认为闯红灯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等红灯的时间还未到国人忍耐极限
附图 不同区域居民实际等红灯时间和能忍受的等红灯时间比较(单位:秒)
(三)北京人等红灯花的时间最长,广州人最短
附图 不同城市居民等红灯所花时间和对红灯的忍耐极限比较(单位:秒)
附图 不同性别居民对红灯的忍耐极限(单位:秒)
五、“拼车”处于“婴儿期”,利弊难下定论
(一)“拼车”认知度高,参与度不高
附图 城市和城镇了解“拼车”的人群比例
附图 了解“拼车”的居民中,有过“拼车”行为的人群比例
(二)“拼车”也属无奈之举
附图 人们选择“拼车”出行的各种原因
(三)寻找“拼车”伙伴的显著特点——小世界性
附图 有过“拼车”行为的人寻找“拼车”伙伴的主要渠道
附图 经常和哪些人“拼车”
(四)“拼车”有利于环保和缓解交通拥堵,但缺乏安全保障
附图 对“拼车”现象持不同态度的人群比例
六、黑车仍有市场
附图 最近一年内是否有过坐黑车的经历
附图 居民坐黑车的原因
七、农村道路病症多,农民急切想“治病”
(一)农村道路的两大病症——路面设施差,缺乏维护
附图 农村道路存在的问题
(二)给道路治病——近八成人愿做义工
附图 愿意以哪种方式帮助村镇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附录一 指数研究框架
一、指数定义
二、指数得分含义
三、指数内容
附录二 指数得分
附表 指数各项指标权重与得分
附录三 技术报告
一、抽样设计
1. 调查区域与样本量设计
2. 调查对象
3. 抽样方法
二、实地执行
1. 执行时间
2. 访问方法
3. 实际样本分布
附表 城市、小城镇、农村三地样本总体分布情况
附表 各地样本分布情况
附表 受访对象性别分布
附表 受访对象年龄分布
附表 受访对象学历分布
附表 城市和城镇受访对象家庭月均收入分布
附表 农村受访对象家庭年均收入分布
附表 城市和城镇受访对象职业分布
附表 农村受访对象职业分布
4.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5. 加权说明
6. 复核情况
三、附加说明
1. 报告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说明
2. 本指数研究结果的代表性说明
3. 群体分类说明
报告简介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的汽车市场、铁路和航空运输、道路基础设施等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呈现出继续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使中国居民借助机动工具出行的机动能力提高较大,本项研究旨在以指数的形式对包括城市、城镇和农村在内的中国居民机动性水平的发展程度进行研究,本次研究是2005年首次研究之后的跟踪性研究,本次研究主要测量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城镇居民拥有汽车数量的增长情况。2、中国城镇居民的机动生活质量状况。3、中国城镇居民文明驾驶的素质状况。从某种程度来说,本指数可以作为一个衡量中国汽车社会发展状况的指数,它表明了中国居民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时多大程度上可以借助于机动工具,用量化的方式展示了机动工具影响居民生活的程度与方式,具有一定的行业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