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中国RFID市场与产业研究报告
完成日期:2006年02月
报告类型 | 纸介版 | PDF Email版 | PDF 光盘版 | 两种版本价格 |
价格 | 7000 | 8000 | ||
优惠价 | 6700 | 0 | 7700 | |
English |
报告目录 查看简介
目录1、RFID技术简介
1.1、RFID技术发展历程
1.2、RFID技术相关标准
1.2.1、EPCglobal
1.2.2、日本UID
1.2.3、ISO/IEC
1.3、RFID技术主要应用
2、RFID系统
2.1、RFID系统基本组成
2.2、RFID系统工作原理
2.3、标签
2.3.1、标签的构成
2.3.2、标签的特点
2.3.3、标签的分类及应用
2.3.4、标签的封装
2.3.4.1、标签封装方法
2.3.4.2、标签封装关键工艺
2.3.4.3、RFID标签封装设备
2.3.5、最新进展
2.4、读写器
2.4.1、读写器的构成
2.4.2、读写器的分类
2.4.3、读写器冲突
2.5、天线
2.5.1、标签天线
2.5.2、读写器天线
2.5.3、天线制造技术
3、国际RFID技术应用发展及趋势
3.1、国际RFID技术应用发展概况
3.2、美国RFID发展
3.2.1、沃尔玛
3.2.2、美国国防部
3.2.3、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3.3、欧洲RFID技术发展
3.3.1、欧洲RFID发展概况
3.3.2、德国RFID发展
3.3.3、英国RFID发展
3.3.4、其他国家RFID发展
3.4、亚太区RFID技术发展
3.4.1、亚太区RFID发展概况
3.4.2、日本RFID发展
3.4.3、韩国RFID发展
3.4.4、新加坡RFID发展
3.4.5、香港RFID发展
3.4.6、台湾RFID发展
3.5、其他国家和地区
3.6、国际RFID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3.6.1、有源标签应用增势强劲
3.6.2、RFID供应链应用发展
3.6.4、RFID手机
4、中国内地RFID产业现状
4.1、中国内地RFID产业概况
4.1.1、起步晚,产业发展滞后
4.1.2、超高频技术缺乏,应用落后
4.1.3、超高频标准市场混乱,竞争激烈
4.2、中国内地RFID技术与应用现状
4.2.1、行业应用效益明显
4.2.2、小型应用逐渐增多
4.2.3、不停车收费系统刚刚起步
4.2.4、内地RFID应用分析
4.3、中国内地RFID标准现状
4.3.1、中国内地RFID频率标准
4.3.2、中国内地RFID技术标准
4.4、中国内地RFID市场现状
4.4.1、市场规模
4.4.2、市场格局
4.5、中国内地RFID企业概况
4.5.1、中国内地RFID产业链现状
4.5.2、中国内地RFID企业产品频率分析
4.5.3、中国内地RFID企业区域分析
5、中国内地RFID产业发展趋势
5.1、中国内地RFID市场发展趋势
5.1.1、中国内地RFID市场规模发展
5.1.2、中国内地RFID行业应用发展
5.2、中国内地RFID市场发展优势分析
5.2.1、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5.2.2、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
5.3、中国内地超高频RFID市场发展阻碍因素
5.3.1、标准缺乏,阻碍市场快速发展
5.3.2、产业薄弱,核心知识产权缺乏
5.3.3、成本过高,规模应用受到限制
5.4、小结
6、中国内地主要RFID芯片生产企业研究
6.1、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6.2、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3、北京华虹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6.4、北京清华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
6.5、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6.6、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6.7、山东山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6.8、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
6.9、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
6.10、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公司
6.11、Atmel
6.12、ST
6.13、Infineon
6.14、Impinj
6.15、Philips
6.16、TI
6.17、NEC
7、中国内地RFID天线、标签与读写器生产企业研究
7.1 主要从事低高频段产品生产企业
7.1.1 北京金木雨电子有限公司
7.1.2 北京蓝卡亿通科技有限公司
7.1.3 北京清华同方智能卡产品公司
7.1.4 北京世通凌讯科技有限公司
7.1.5 北京完美科学技术研究所
7.1.6 广东德生科技有限公司
7.1.7 广州东远智能卡技术有限公司
7.1.8 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1.9 广州蓝风科技有限公司
7.1.10 隆博科技有限公司
7.1.11 深圳市华阳微电子有限公司
7.1.12 广州亚芯智能卡系统有限公司
7.1.13 广州宜励德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7.1.14 昆明力锋电气有限公司
7.1.15 南京方通科技有限公司
7.1.16 德利富智能卡科技有限公司
7.1.17 珠海智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7.1.18 深圳市慧毅能达智能卡技术有限公司
7.1.19 深圳市明华澳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1.20 深圳市世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1.21 凯泰科技(沈阳)有限公司
7.1.22 江苏无锡富华科技有限公司
7.1.23 武汉市公用电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7.1.24 深圳市蓝泰智能识别系统有限公司
7.1.25 珠海京澳特电子有限公司
7.2 主要从事超高频段产品生产企业
7.2.1 广州倍思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2.2 汇聪科技
7.2.3 莱芜市杰讯电子有限公司
7.2.4 前沿射频识别实验室
7.2.5 上海锐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7.2.6 深圳市丰泰瑞达实业有限公司
7.2.7 深圳市国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7.2.8 美国先施智能科技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7.2.9 阿丹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7.3 主要从事微波段产品生产企业
7.3.1 广州朗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7.3.2 上海秀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8、中国内地RFID系统集成企业研究
8.1 北京爱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8.2 北京东方励格科技有限公司
8.3 北京京天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8.4 北京九鼎安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8.5 北京南开戈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8.6 北京亚太博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8.7 北京与时科技有限公司
8.8 北京中创英泰应用科技有限公司
8.9 广州市创皓电脑科技有限公司
8.10 广州市衡创智能卡有限公司
8.11 广州天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8.12 杭州深大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苏州市新深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8.13 南京理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8.14 陕西迅为科技有限公司
8.15 上海华申智能卡应用系统有限公司
8.16 上海肯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8.17 上海阿法迪智能标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8.18 爱鸥自动化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8.19 上海都识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8.20 上海华苑电子有限公司
8.21 上海麦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8.22 上海希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8.23 上海晔科智能识别有限公司
8.24 上海泽宇智能卡设备有限公司
8.25 深圳和擎科技有限公司
8.26 深圳市会其通兴电子有限公司
8.27 深圳市家奕科技有限公司
8.28 深圳市捷思达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8.29 深圳市汇群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8.30 深圳市思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8.31 深圳市易化科技有限公司
8.32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8.33 盛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8.34 唐山轩氏科技有限公司
8.35 武汉爱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8.36 武汉飞天智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8.37 尚吉电子
8.38 西安国威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9、中国内地产品代理企业研究
9.1 北京富天达科技有限公司
9.2 盛天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9.3 北京希创技术有限公司
9.4 慈溪信阳电子有限公司
9.5 上海积享科贸有限公司
9.6 上海联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9.7 亿利兴电子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9.8 中国内地其他相关企业简介
9.8.1 北京力得华瑞科技有限公司
9.8.2 成都广越射频技术有限公司
9.8.3 广州市领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9.8.4 广州华荷系统集成产业有限公司
9.8.5 深圳市讯达尔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9.8.6 深圳市披克电子有限公司
9.8.7 厦门市智多星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9.8.8 元亨利贞(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10、中国内地RFID相关组织及机构简介
10.1、EPC Global China
10.2、Auto-ID中国实验室
10.3、UID中国中心
部分图表目录
图目录
图2-1 RFID系统工作流程(无源)
图3-1 2002-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3-2 2003-2008年集成服务和产品收入预测
图3-3 2005年有源RFID全球分布图
图3-4 2005-2015年全球有源RFID系统和标签销售价值
图3-5 2015年有源RFID预测
图3-6 2015年有源RFID标签价值预测
图3-7 供应链应用推动RFID发展
图3-8 2005-2015年全球RFID手机销售量及预测
图4-1 2005年中国RFID应用领域
图4-2 2005年中国RFID应用频率分布
图5-1 2005年中国内地RFID市场分布
图4-3 中国RFID企业按产业链分布
图4-4 中国RFID企业按硬件产品频率分布
图4-5 中国RFID企业按地区分布
图5-2 2004-2010年中国RFID产业规模及预测
图5-3 2004-2010年标签、读写器、软件服务市场规模发展及预测
图5-4 2004-2010年中国内地主要应用行业标签应用需求分析及预测
图5-5 2010年内地RFID市场分布预测
图5-6 2004-2010年中国内地RFID标签需求总量及预测
图6-1 大唐微电子发展历程
图6-2 中国华大非接触IC芯片内部结构
图6-3 北京华虹人员结构
图6-4 北京华虹人员学历组成
图6-5 中电华大电子人员构成
图6-6 非接触式IC卡芯片体系结构
图6-7 山东山铝电子非接触式IC卡模块系列
图6-8 山东山铝电子双界面模块
图6-9 上海华虹非接触式IC芯片产品SHC1102内部结构
图6-10 上海华虹非接触式IC芯片产品SHC1105内部结构
图6-11 上海华虹非接触式IC卡读写处理芯片SHC
图6-12 上海华虹非接触式IC卡读写处理芯片SHC1507内部结构
图6-13 2002-2004年上海贝岭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图6-14 2000-2005年Atmel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统计
图6-15 Atmel四个事业部2000-2004年营业收入统计
图6-16 2003-2004年Atmel产品营收结构
图6-17 2005年意法半导体分产品营收结构
图6-18 英飞凌非接触IC卡完全解决方案
图6-19 英飞凌非接触存储型IC卡IC产品分布
图6-20 英飞凌非接触IC卡芯片SLE66CLxxxP系列内部框架
图7-1 蓝卡亿通感应式巡更巡检器
图7-2 同方智能卡卡片类产品
图7-3 同方智能卡机具类产品
图7-4 完美科技读写卡器
图7-5 德生HJW-F3RF型感应式IC卡读写器
图7-6 德生识别器产品
图7-7 德生TST-S3RF型感应卡收费机
图7-8 东远智能卡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
图7-9 中山达华电子标签产品
图7-10 中山达华低频读写器产品
图7-11 中山达华MU-14A高频读卡器
图7-12 中山达华读写模块产品
图7-13 蓝风科技感应式IC卡手持POS
图7-14 蓝风科技非接触IC卡通用读写器产品
图7-15 蓝风科技收费机产品
图7-16 蓝风科技感应式IC卡考勤机
图7-17 隆博科技阅读模块产品RHM
图7-18 隆博科技读写器产品
图7-19 亚芯智能卡双界面IC卡机具
图7-20 亚芯智能卡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
图7-21 宜励德ER928读卡器产品
图7-22 方通科技消费机产品
图7-23 方通科技水控机产品
图7-24 方通科技考勤机产品
图7-25 德利富非接触式IC智能卡
图7-26 智通电子非接触IC卡读写器
图7-27 智通电子非接触读写模块
图7-28 明华澳汉嵌入非接触式IC卡读写模块
图7-29 凯泰科技电子标签
图7-30 凯泰科技电子智能巡检棒
图7-31 凯泰科技射频控水器CS
图7-32 凯泰科技数据采集器
图7-33 富华FT630D工业级手持式RFID智能终端
图7-34 富华台式非接触卡通用读写器
图7-35 富华电子标签类产品
图7-36 富华RFID动物识别系统
图7-37 公用电子非接触式IC卡读写卡器
图7-38 公用电子手持非接触卡POS机
图7-39 公用电子盒式售饭机
图7-40 公用电子车载机
图7-41 公用电子PETM-11型出租车计价器
图7-42 京澳特电子CA100非接触IC卡考勤机/门禁机
图7-43 京澳特电子CF200IC卡水控机
图7-44 京澳特电子CC200感应式IC卡读写器
图7-45 杰讯电子远距离射频读写器JX
图7-46 杰讯电子电子标签产品
图7-47 前沿射频S6-8101、8102系列一体化读写器
图7-48 前沿射频挡风玻璃标签
图7-49 前沿射频识别Mifare门禁读卡器
图7-50 前沿射频识别无障碍门禁
图7-51 丰泰瑞达标签产品
图7-52 丰泰瑞达FTRD-ALR-9601手持读写器
图7-53 丰泰瑞达915MHz阅读器
图7-54 丰泰瑞达 13.56MHz远距离读写器
图7-55 国宇阅读器产品
图7-56 国宇GU980A型铁路标签读出器
图7-57 先施远距离射频智能IC卡读写器
图7-58 先施科技远距离射频识别智能卡台式发卡编程器
图7-59 先施科技远距离智能电子标签卡
图7-60 阿丹电子RFID读写器
图7-61 阿丹电子场域产生器
图7-62 阿丹电子卷标
图7-63 朗昇网络科技电子标签及读写器产品
图7-64 秀派SP-K100系列远距离识别卡
图7-65 秀派SP-K200系列远距离识别卡
图8-1 中创英泰自动识别人员管理系统图解
图8-2 中创英泰自动识别车辆管理系统图示
图8-3 中创英泰自动识别仓储管理系统图示
表目录
表1-1 RFID技术频段对比
表1-2 RFID技术发展历程
表1-3 EPC标准与Ucode对比
表1-4 ISO18000标准组成
表1-5 RFID典型应用
表1-6 不同频率RFID应用分析
表2-1 标签的组成
表2-2 标签的分类
表2-3 主动式标签与被动式标签对比
表2-4 不同频段标签对比
表2-5 读写器的组成
表2-6 天线的分类
表3-1 国际RFID技术UHF频段应用情况
表3-2 1944-2005年RFID标签总量
表3-3 沃尔玛RFID应用主要事件
表3-4 2005年美国RFID发展大事记
表3-5 2005年英国RFID发展大事记
表4-1 2005年中国RFID发展大事记
表4-2 中国内地无线电频率分配与使用情况
表4-3 中国内地RFID低高频应用标准
表4-3 进入中国内地RFID市场的主要企业
表5-1 2005年科技部863计划RFID相关课题
表6-1 大唐微电子概况
表6-2 大唐微电子非接触芯片产品
表6-3 中国华大非接触IC芯片基本特性
表6-4 同方微电子非接触产品
表6-5 CPU卡芯片产品特征
表6-6 同方微电子THR1064产品特征
表6-7 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公司产品列表
表6-8 非接触式IC卡芯片基本特性
表6-9 双界面IC卡芯片基本特性
表6-10 士兰微电子发展历程
表6-11 上海华虹非接触式芯片主要产品
表6-12 上海华虹标签芯片基本特性
表6-13 2005年2Q、3Q上海贝岭电子标签系统集成产品销售收入与毛利率
表6-14 复旦微电子非接触芯片产品
表6-15 复旦微电子FM11RF08性能指标
表6-16 复旦微电子FM11RF005性能指标
表6-17 复旦微电子FM17XX系列通用读卡机芯片
表6-18 2001-2004年Atmel智能卡芯片出货量与销售额全球市场占有率
表6-19 Atmel公司CryptoRF系列产品
表6-20 Atmel公司RFID产品
表6-21 Atmel加密型射频智能卡IC产品
表6-22 意法半导体IC卡计算型IC
表6-23 意法半导体RFID产品
表6-24 TI芯片产品
表6-25 TI公司Inlay产品
表6-26 TI天线产品
表6-27 NEC企业概况
表6-28 NEC中国RFID相关公司
表7-1 金木雨电子非接触IC卡读写器产品
表7-2 金木雨电子读写模块产品
表7-3 蓝卡亿通BP2002数码型感应式巡更巡检器性能指标
表7-4 蓝卡亿通EMID射频卡系列产品
表7-5 TF2000RF-MV 1.0非接触IC卡读写器技术指标
表7-6 北京世通凌讯读写器产品
表7-7 北京世通凌讯读写模块产品
表7-8 北京世通凌讯卡片产品
表7-9 德生HJW-F3RF型感应式IC卡读写器技术参数
表7-10 德生TSP-T2识别器技术参数
表7-11 德生TST-S3RF型感应卡收费机技术参数
表7-12 东远智能卡TEC201系列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性能参数
表7-13 TEC301系列读卡器产品
表7-14 蓝风科技感应式IC卡手持POS技术指标
表7-15 蓝风科技FC系列读写器
表7-16 蓝风科技收费机产品技术参数
表7-17 隆博科技阅读模块产品性能参数
表7-18 隆博科技读写器产品性能参数
表7-19 华阳微电子超薄型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参数
表7-20 华阳微电子高频与超高频电子标签技术参数
表7-21 宜励德ER928系列读卡器性能参数
表7-22 德利富非接触式IC智能卡产品
表7-23 德利富电子标签产品
表7-24 明华澳汉射频卡产品
表7-25 明华澳汉非接触IC卡读写器
表7-26 明华澳汉非接触式手持IC卡读写器
表7-27 世纪潮智能科技CTST2000系列产品
表7-28 世纪潮智能科技矿用系列产品
表7-29 世纪潮智能科技射频卡系列产品
表7-30 世纪潮智能科技天线产品
表7-31 凯泰科技电子标签技术参数对比
表7-32 凯泰科技读卡器技术参数对比
表7-33 数据采集器CS8010、8011、8210技术参数对比
表7-34 富华FT630D工业级手持式RFID智能终端技术指标
表7-35 富华RFX01系列台式非接触卡通用读写器
表7-36 富华RFX01系列台式非接触卡通用读写器技术指标
表7-37 公用电子车载机技术参数
表7-38 倍思得标签产品
表7-39 倍思得天线产品
表7-40 倍思得读写器产品
表7-41 汇聪科技阅读器产品
表7-42 汇聪科技电子标签产品
表7-43 汇聪科技天线产品
表7-44 杰讯电子远距离射频读写器JX0502技术指标
表7-45 杰讯电子天线产品
表7-46 杰讯电子电子标签产品特性
表7-47 前沿射频S6-8101、8102系列一体化读写器产品性能指标
表7-48 锐帆电子标签及远距离射频卡产品
表7-49 锐帆读写器产品
表7-50 丰泰瑞达主要产品
表7-51 丰泰瑞达主要电子标签产品对比
表7-52 丰泰瑞达125K电子标签主要产品对比
表7-53 国宇阅读器性能参数
表7-54 国宇GU980A型铁路标签读出器性能参数
表7-55 国宇射频天线产品
表7-56 先施科技读写器产品性能指标
表7-57 先施科技智能卡台式发卡编程器性能指标
表7-58 先施科技远距离智能电子标签卡产品性能指标
表7-59 先施科技天线产品
表7-60 秀派读写器产品
表7-61 秀派SP-K100系列远距离识别卡特性
表7-62 秀派SP-K200系列远距离识别卡特性
表8-1 京天威智能交通项目
报告摘要
2005年中国RFID技术应用与发展进入了理性阶段,真正的市场争夺战已经开始,各种应用和试点不断出现。应用方面,务实是2005年中国RFID发展的最大特点,而关于RFID标准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
目前,中国RFID应用发展仍以非物流应用为主。物流应用方面依然只是试点,没有出现规模应用。这其中的原因有二,首先是,频谱划分不能确定,标准没有确立。在物流应用方面,主要采用860~960MHz,与中国电信行业所采用频段产生冲突。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其次是,产业基础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RFID技术和应用上还只是处于发展初期,特别是超高频应用方面基础薄弱、应用分散和缺乏规模优势,没有掌握芯片设计制造、天线设计、封装技术及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
应用市场方面,低高频RFID技术门槛较低,参与的企业多,产品应用成本较低,使这两个频段的产业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得以全面推广,其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而超高频RFID技术门槛略高,涉足的企业相对少,产品应用成本高,其市场占有率不到10%,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图1中国RFID标签需求量及预测 2008年,中国RFID超高频方面标准和技术将相对成熟,规模应用将出现,这将促使中国RFID标签需求总量会有一个跳跃发展,达到44亿只,其中超高频标签需求量预计将达到2005年的 3.64倍。保守的估计,中国RFID标签需求总量在2010年将达到55亿只。
图2中国RFID产业规模及预测 中国RFID企业总数超过100家,产业链基本形成,但是关键技术缺乏,特别是超高频方面。其中,各种代理或外企分支机构有40多家,占2/5左右。芯片和天线设计与制造企业总共不到10%,是中国RFID产业最薄弱环节;系统集成与应用系统开发企业占到近50%,是中国RFID产业链中发展最快的环节。
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企业则更少,总数不超过35家。从包括芯片、天线、标签和读写器等硬件产品来看,低高频段由于发展较早,技术成熟,产品应用广泛,企业最多,总数约占75%;而微波频段产品应用相对较少,企业不多,只占12%;超高频段则发展较晚,技术相对欠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企业所占比例也很小,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433MHz产品的企业不超过4家。
图3中国内地RFID应用主要行业应用标签需求及预测 2006年,中国RFID产业将稳定增长。随着Wal-mart应用RFID计划的逐步实施,更多的中国企业也将参与其中。就行业应用而言,防伪方面,二代证将仍然占据主力地位;安全方面比如危险物品管理、食品跟踪等预计增长速度较快;而工业生产控制方面将有所突破。
2005年中国RFID技术应用与发展进入了理性阶段,真正的市场争夺战已经开始,各种应用和试点不断出现。应用方面,务实是2005年中国RFID发展的最大特点,而关于RFID标准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
目前,中国RFID应用发展仍以非物流应用为主。物流应用方面依然只是试点,没有出现规模应用。这其中的原因有二,首先是,频谱划分不能确定,标准没有确立。在物流应用方面,主要采用860~960MHz,与中国电信行业所采用频段产生冲突。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其次是,产业基础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RFID技术和应用上还只是处于发展初期,特别是超高频应用方面基础薄弱、应用分散和缺乏规模优势,没有掌握芯片设计制造、天线设计、封装技术及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
应用市场方面,低高频RFID技术门槛较低,参与的企业多,产品应用成本较低,使这两个频段的产业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得以全面推广,其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而超高频RFID技术门槛略高,涉足的企业相对少,产品应用成本高,其市场占有率不到10%,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图1中国RFID标签需求量及预测 2008年,中国RFID超高频方面标准和技术将相对成熟,规模应用将出现,这将促使中国RFID标签需求总量会有一个跳跃发展,达到44亿只,其中超高频标签需求量预计将达到2005年的 3.64倍。保守的估计,中国RFID标签需求总量在2010年将达到55亿只。
图2中国RFID产业规模及预测 中国RFID企业总数超过100家,产业链基本形成,但是关键技术缺乏,特别是超高频方面。其中,各种代理或外企分支机构有40多家,占2/5左右。芯片和天线设计与制造企业总共不到10%,是中国RFID产业最薄弱环节;系统集成与应用系统开发企业占到近50%,是中国RFID产业链中发展最快的环节。
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企业则更少,总数不超过35家。从包括芯片、天线、标签和读写器等硬件产品来看,低高频段由于发展较早,技术成熟,产品应用广泛,企业最多,总数约占75%;而微波频段产品应用相对较少,企业不多,只占12%;超高频段则发展较晚,技术相对欠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企业所占比例也很小,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433MHz产品的企业不超过4家。
图3中国内地RFID应用主要行业应用标签需求及预测 2006年,中国RFID产业将稳定增长。随着Wal-mart应用RFID计划的逐步实施,更多的中国企业也将参与其中。就行业应用而言,防伪方面,二代证将仍然占据主力地位;安全方面比如危险物品管理、食品跟踪等预计增长速度较快;而工业生产控制方面将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