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保税区发展研究咨询报告
完成日期:2006年09月
报告类型 | 纸介版 | PDF Email版 | PDF 光盘版 | 两种版本价格 |
价格 | 6300 | 6800 | 7300 | |
优惠价 | 6000 | 6500 | 7000 | |
English | 11000 | 12000 |
报告目录 查看简介
第一部分 保税区发展概述第一章 保税区发展概述
第一节 保税区概念与研究范围
一、保税区概念
二、保税区地区分布
三、保税区功能设置
第二节 中国保税区功能定位与管理体制
一、中国保税区功能定位
二、中国保税区管理体制
第二章 中国特殊经济区域发展现状
一、发展迅速
二、规划尝试
三、区域整合
四、鼓励创新
第二部分 保税区政策环境
第三章 保税区发展相关经济要素分析
第一节 2006年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简况
一、2006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综合分析
二、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三、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若干措施
第二节 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2006年上半年物流产业整体状况
二、中国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三、困扰中国物流业的几大问题
第三节 港口运营情况分析
一、2006年上半年港口运营状况
二、港口收费调高
三、我国五大港口群的建设状况
四、中国改变世界港口业格局
五、2006-2007年我国港口主要特征
第四节 国际贸易投资环境
一、国际贸易投资壁垒界定与分类
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进出口管理制度
三、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阶段分析
四、我国外贸政策将微调
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
六、“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
第五节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一、“出口至上”贸易战略将终结
二、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三、2006~2007年我国部分主要商品进出口预测与分析
四、2006年1-7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简况
五、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
六、2006年上半年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七、目前我国关税水平
八、新一轮关税减让
第六节 海关业务发展状况
第四章 保税区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第一节 保税区政策环境分析
第二节 保税区规范制度结构分析
一、保税区国际原则与WTO
二、保税区规范条例的制定
三、保税区规范条例梳理
第三节 中国保税区配套政策
一、出口退税政策
二、贸易权
三、金融外汇管理政策
四、物流行业准入政策
五、通关、检验手续和运输监管政策
六、行业准入政策
第四节 保税区三大功能开发的政策特点
一、贸易功能
二、加工功能
三、仓储功能
第三部分 保税区现状分析
第五章 保税区经济运营状况
第一节 保税区经济运营发展情况
一、张家港保税区加工贸易发展情况
二、宁波保税区加工贸易发展情况
三、深圳保税区物流业发展情况
四、珠海保税区仓储物流情况分析
五、宁波保税区仓储物流发展情况
六、青岛保税区仓储物流业发展情况
第二节 各保税区发展状况分析
一、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二、天津港保税区
三、深圳保税区
四、大连保税区
五、福州保税区
六、张家港保税区
七、海口保税区
八、青岛保税区
九、宁波保税区
十、广州保税区
十一、珠海保税区
十二、厦门保税区
十三、汕头保税区
第六章 保税仓库种类、功能分析
第一节 保税仓库的种类
一、按使用对象不同分类
二、按存放货物专业性强弱不同分类
第二节 保税仓库的功能
一、保税仓储功能
二、保税物流功能
三、浅加工功能
四、贸易功能
第七章 保税区物流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保税区物流业务特征
一、保税区港口物流发展情况
二、国外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启示
三、推动保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
四、保税区物流运作模式
五、保税区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保税物流园区发展情况
一、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
二、天津保税物流园区
三、大连保税物流园区
四、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
五、宁波保税物流园区
六、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
七、青岛保税物流园区
八、深圳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
第三节 保税区物流产业发展模式
一、“区港联动”模式
二、外高桥保税区试点模式
三、青岛保税区“区区联动”
第四节 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第五节 我国保税区与国际自由港的比较
一、国际重要港口情况
二、我国保税港区与国际自由港的比较
三、自由贸易港区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部分 对策与趋势分析
第八章 保税区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战略
第一节 保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保税区的作用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保税区改革的必要性
四、我国保税区改革的思路
五、中国保税区发展趋向
第二节 保税区发展转型
一、我国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的比较
二、中国保税区转型
第九章 保税区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
一、我国保税区的发展与改革
二、我国保税区功能定位的辨析
三、我国保税区转型的目标模式选择
四、我国保税区转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五、我国保税区转型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 保税区功能转型的政策、体制设计
一、保税区功能转型的政策设计
二、保税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
三、保税区功能转型试点的条件、步骤和难点
图表目录
图表:中国15个保税区一览
图表:中国各保税区主体功能
图表:1993-2005年我国GDP增长走势图
图表:“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费用与GDP比例及节 约的社会物流费用表
图表:2006年上半年社会物流费用构成图
图表:1991-2006年各项物流总费用与GDP比例表
图表:2006年6月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名排序
图表:2006年6月我国沿海港口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
图表:2005年月度进出口增速及贸易差额状况
图表: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企业性质一览表
图表:2005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构成表
图表: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伙伴情况
图表:2001-2006年进出口增长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
图表:2006年1-7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情况
图表:2006年1-7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简表
图表:2006年1-7月利用外资统计简表
图表:2006年1-7月利用外资分国别(地区)分析表
图表:2006年1-7月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分国别(地区)分析表
图表:2006年1-7月对华直接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
图表:2005年各区域对华投资状况
图表: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分省、市、区排序表
图表:2006年7月全国进出口总值表
图表:2006年7月进出口商品贸易方式总值表
图表:2006年7月进出口企业性质总值
图表:2006年7月进出口贸易方式总值
图表:2006年7月进出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
图表:海关信用制度的发展情况
图表:大陆区港联动试点城市
图表:保税物流园区与非保税区、保税区的政策优势比较
图表:外商投资物流行业政策规定
图表:外高桥保税区内外加工贸易的审批比较
图表:外高桥保税区内外加工贸易环境比较
图表:外高桥保税区内外进口加工的销售比较
图表:外高桥保税区内外银行保证金台帐比较
图表:外高桥保税区内外外汇与税收比较
图表:外高桥保税区内外经营范围比较
图表:2006年1-5月天津港保税区外商投资企业
图表:2005年1-12月天津港保税区主要经济指标
图表:2006年1-7月天津港保税区主要经济指标
图表:2006年5月份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统计信息(1)
图表:2006年5月份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统计信息(2)
图表:2006年5月份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统计信息(3)
图表:2006年5月份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统计信息(4)
图表:2006年5月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指标计划进度情况
图表:国内主要港口集散货物特点
图表:2005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
图表:中国保税区发展阶段及其特性
保税区是中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的经济性区域。由于保税区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实行比其他开放地区更为灵活优惠的政策,它已成为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因此,保税区在发展建设伊始就成为国内外客商密切关注的焦点。
随着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2006年3月1日封关运作,至此,目前我国8家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全部正式运作。截止6月30日,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一、二线报关单总数2524票,进出口总值2.4亿美元,征税报关单581票,征收税款1928万人民币,已签发出口退税报关单1456票,退税货物价值1.12亿美元,享受园区“入区退税”优惠政策企业达49家。实施“区港联动”试点,保税区由此迈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第一步。区港联动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
中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张“奖出限进”,对出口有一整套激励机制,对进口则采取限制措施。在进出口连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我国开始改变长期以来“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累计达614.4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将近55%。而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与贸易摩擦的增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有外贸政策的改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做承诺的逐步兑现,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关税的逐步下调、服务贸易领域的不断开放等等,都使得保税区在政策和功能的比较优势方面相对弱化。显然,保税区把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三大基本功能进一步扩展成为必然。
国际上在自由贸易区内,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是两大新兴功能,而在中国保税区内,目前还不允许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而仓储、展示、分拨、配送、运输等物流功能则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按现时政策,保税区进出口货物原则上可不受许可证、配额管理的限制。但入世后,随着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实施,保税区的贸易自由度优势将削弱。另外,对外贸易及商品分销权的放开,将使保税区现行的允许外商经营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以及有限的国内贸易的特殊经营权不复存在,这意味着进出口经营权将面向所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保税区对各类投资者开放所形成的吸引力将逐步弱化。为此,保税区的转型已是必然。部分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部分保税区转型为出口加工区或者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多是保税区将继续发展其区内出口加工业,或者并入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向临港出口加工区转型。
本研究咨询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商务部、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各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局)、中国行业研究网、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结合中国现有保税区的具体情况,对我国保税区的基本概况、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政策环境、各保税区发展现状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进行了分析。报告重点分析了保税区物流业发展状况,保税区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保税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是制造企业、高科技公司、进出口贸易公司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中国保税区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战略不可多得的决策参考。
随着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2006年3月1日封关运作,至此,目前我国8家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全部正式运作。截止6月30日,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一、二线报关单总数2524票,进出口总值2.4亿美元,征税报关单581票,征收税款1928万人民币,已签发出口退税报关单1456票,退税货物价值1.12亿美元,享受园区“入区退税”优惠政策企业达49家。实施“区港联动”试点,保税区由此迈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第一步。区港联动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
中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张“奖出限进”,对出口有一整套激励机制,对进口则采取限制措施。在进出口连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我国开始改变长期以来“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累计达614.4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将近55%。而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与贸易摩擦的增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有外贸政策的改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做承诺的逐步兑现,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关税的逐步下调、服务贸易领域的不断开放等等,都使得保税区在政策和功能的比较优势方面相对弱化。显然,保税区把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三大基本功能进一步扩展成为必然。
国际上在自由贸易区内,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是两大新兴功能,而在中国保税区内,目前还不允许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而仓储、展示、分拨、配送、运输等物流功能则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按现时政策,保税区进出口货物原则上可不受许可证、配额管理的限制。但入世后,随着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实施,保税区的贸易自由度优势将削弱。另外,对外贸易及商品分销权的放开,将使保税区现行的允许外商经营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以及有限的国内贸易的特殊经营权不复存在,这意味着进出口经营权将面向所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保税区对各类投资者开放所形成的吸引力将逐步弱化。为此,保税区的转型已是必然。部分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部分保税区转型为出口加工区或者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多是保税区将继续发展其区内出口加工业,或者并入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向临港出口加工区转型。
本研究咨询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商务部、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各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局)、中国行业研究网、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结合中国现有保税区的具体情况,对我国保税区的基本概况、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政策环境、各保税区发展现状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进行了分析。报告重点分析了保税区物流业发展状况,保税区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保税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是制造企业、高科技公司、进出口贸易公司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中国保税区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战略不可多得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