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分析报告
完成日期:2006年08月
报告类型 | 纸介版 | PDF Email版 | PDF 光盘版 | 两种版本价格 |
价格 | 10800 | 11800 | 12800 | |
优惠价 | 10400 | 11300 | 12300 | |
English | 19800 | 21800 | 26800 |
报告目录 查看简介
1 研究概述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2 全球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2.1 全球水泥行业发展特征
2.2 全球水泥行业供求格局
2.2.1 全球家水泥业生产格局分析
2.2.2 全球家水泥业市场规模发展分析
2.2.3 全球家水泥业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2.3 全球水泥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2.3.1 全球家水泥业竞争集中度分析
2.3.2 全球家水泥业地区竞争格局分析
2.3.3 全球家水泥业规模竞争格局分析
3 中国水泥行业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水泥行业的现状特点
3.1.1 需求增速将有所下降
3.1.2 盈利能力将有所提高
3.1.3 行业集中度亟待提高
3.2 2005年中国水泥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3.2.1 水泥行业投资情况及特点分析
3.2.2 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收益情况分析
3.3 中国水泥行业供求关系分析
3.3.1 总体供给情况
3.3.1.1 我国水泥行业产业投入产出规模
3.3.1.2 我国水泥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3.3.2 需求规模情况
3.3.2.1 中国水泥市场规模与需求特性分析
3.3.2.2 中国水泥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3.4 国内外资水泥行业的分析
3.4.1 外资进入中国水泥行业的特点和区域分布
3.4.2 外资进入中国水泥行业的主要模式分析
3.4.3 外资水泥行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分析
4 中国水泥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4.1 水泥细分行业概况及特点分析
4.2 水泥细分行业的市场定位及市场开发策略分析
4.3 水泥细分行业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
4.4 水泥细分行业的供应链及资金链分析
5 中国水泥行业投资政策环境分析
5.1 宏观经济政策对水泥行业影响
5.1.1 透资政策
5.1.2 财政政策
5.1.3 贸易政策
5.2 产业政策对水泥行业影响
5.3 经济周期对水泥行业的影响
5.4 环保政策对水泥行业的影响因素
6 影响水泥行业发展的战略因素分析
6.1 水泥行业发展的竞争风险分析
6.1.1 水泥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6.1.2 我国水泥行业开展业务的SWOT分析
6.2 中国水泥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7 中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现状分析
7.1 中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背景分析
7.2 中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特点趋势分析
7.3 中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障碍分析
7.3.1 政策障碍
7.3.2 组织结构障碍
7.3.3 资金障碍
7.3.4 技术障碍
8 国外水泥企业兼并重组案例分析
8.1 CEMEX集团收购RMC集团
8.1.1 兼并重组背景与动机分析
8.1.2 兼并重组过程分析
8.1.3 兼并重组方案与成败经验分析
8.1.4 兼并重组核心价值与整合战略分析
8.2 意大利ItaIcementi收购ASEC水泥集团
8.2.1 兼并重组背景与动机分析
8.2.2 兼并重组过程分析
8.2.3 兼并重组方案与成败经验分析
8.2.4 兼并重组核心价值与整合战略分析
8.3 墨西哥CEMEX公司收购英国RMC公司
8.3.1 兼并重组背景与动机分析
8.3.2 兼并重组过程分析
8.3.3 兼并重组方案与成败经验分析
8.3.4 兼并重组核心价值与整合战略分析
8.4 Spohn Cement收购海德堡水泥股份公司
8.4.1 兼并重组背景与动机分析
8.4.2 兼并重组过程分析
8.4.3 兼并重组方案与成败经验分析
8.4.4 兼并重组核心价值与整合战略分析
8.5 海德堡收购乌克兰Doncement水泥厂
8.5.1 兼并重组背景与动机分析
8.5.2 兼并重组过程分析
8.5.3 兼并重组方案与成败经验分析
8.5.4 兼并重组核心价值与整合战略分析
9 国外水泥企业在中国的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9.1 国外水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分析
9.1.1 投资趋势
9.1.2 投资区域
9.1.3 投资特点
9.1.4 投资产品结构
9.1.5 市场表现
9.2 法国Lafarge 在中国投资及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9.2.1 法国Lafarge在中国投资情况
9.2.2 法国Lafarge核心竞争力分析
9.2.3 法国Lafarge投资与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9.3 瑞士Holcim公司在中国投资及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9.3.1 瑞士Holcim公司在中国投资情况
9.3.2 瑞士Holcim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9.3.3 瑞士Holcim公司投资与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9.4 墨西哥Cemex公司在中国投资及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9.4.1 墨西哥Cemex公司在中国投资情况
9.4.2 墨西哥Cemex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9.4.3 墨西哥Cemex公司投资与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9.5 德国Heidelberg水泥集团公司在中国投资及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9.5.1 德国Heidelberg水泥集团公司在中国投资情况
9.5.2 德国Heidelberg水泥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9.5.3 德国Heidelberg水泥集团公司投资与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9.6 意大利Italcementi集团公司在中国投资及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9.6.1 意大利Italcementi集团公司在中国投资情况
9.6.2 意大利Italcementi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9.6.3 意大利Italcementi集团公司投资与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9.7 日本Taiheiyo公司在中国投资及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9.7.1 日本Taiheiyo公司在中国投资情况
9.7.2 日本Taiheiyo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9.7.3 日本Taiheiyo公司投资与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9.8 德国Dyckerhoff公司在中国投资及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9.8.1 德国Dyckerhoff公司中国投资情况
9.8.2 德国Dyckerhoff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9.8.3 德国Dyckerhoff公司投资与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9.9 英国RMC集团公司在中国投资及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9.9.1 英国RMC集团公司中国投资情况
9.9.2 英国RMC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9.9.3 英国RMC集团公司投资与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9.10 葡萄牙Cimpor公司在中国投资及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9.10.1 葡萄牙Cimpor公司中国投资情况
9.10.2 葡萄牙Cimpor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9.10.3 葡萄牙Cimpor公司投资与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9.11 意大利Buzzi Uncem公司在中国投资及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9.11.1 意大利Buzzi Uncem公司中国投资情况
9.11.2 意大利Buzzi Uncem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9.11.3 意大利Buzzi Uncem公司投资与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10 国内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案例分析
10.1 京旅收购赛阳水泥公司
10.1.1 兼并重组背景与动机分析
10.1.2 兼并重组过程分析
10.1.3 兼并重组方案与成败经验分析
10.1.4 兼并重组核心价值与整合战略分析
10.2 甘肃祁连山水泥收购寿鹿山水泥
10.2.1 兼并重组背景与动机分析
10.2.2 兼并重组过程分析
10.2.3 兼并重组方案与成败经验分析
10.2.4 兼并重组核心价值与整合战略分析
10.3 海螺水泥收购中国水泥厂
10.3.1 兼并重组背景与动机分析
10.3.2 兼并重组过程分析
10.3.3 兼并重组方案与成败经验分析
10.3.4 兼并重组核心价值与整合战略分析
10.4 华新水泥收购红旗水泥
10.4.1 兼并重组背景与动机分析
10.4.2 兼并重组过程分析
10.4.3 兼并重组方案与成败经验分析
10.4.4 兼并重组核心价值与整合战略分析
10.5 山东榴园水泥收购枣庄承河水泥
10.5.1 兼并重组背景与动机分析
10.5.2 兼并重组过程分析
10.5.3 兼并重组方案与成败经验分析
10.5.4 兼并重组核心价值与整合战略分析
10.6 华新水泥收购苏州金猫水泥
10.6.1 兼并重组背景与动机分析
10.6.2 兼并重组过程分析
10.6.3 兼并重组方案与成败经验分析
10.6.4 兼并重组核心价值与整合战略分析
11 中国主要水泥行业兼并重组主体竞争力分析
11.1 济南山水集团有限公司
11.1.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1.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1.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1.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1.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1.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1.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1.2 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11.2.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2.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2.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2.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2.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2.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2.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1.3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11.3.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3.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3.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3.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3.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3.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3.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1.4 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1.4.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4.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4.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4.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4.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4.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4.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1.5 安徽省池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11.5.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5.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5.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5.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5.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5.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5.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1.6 赛马实业
11.6.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6.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6.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6.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6.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6.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6.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1.7 梅州市塔牌集团有限公司
11.7.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7.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7.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7.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7.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7.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7.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1.8 亚泰集团
11.8.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8.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8.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8.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8.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8.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8.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1.9 江苏双龙集团有限公司
11.9.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9.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9.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9.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9.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9.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9.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1.10 天山股份
11.10.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10.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10.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10.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10.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10.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10.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1.11 浙江尖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11.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11.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11.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11.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11.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11.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11.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1.12 四川双马
11.12.1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11.12.2 公司资本运营情况
11.12.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1.12.4 市场销售网络分析
11.12.5 主要客户群体分析
11.12.6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1.12.7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12 中国水泥行业区域性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12.1 环渤海经济区
12.1.1 地区水泥行业发展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12.1.2 地区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可行性与趋势分析
12.2 长三角经济区
12.2.1 地区水泥行业发展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12.2.2 地区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可行性与趋势分析
12.3 珠三角经济区
12.3.1 地区水泥行业发展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12.3.2 地区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可行性与趋势分析
12.4 东北地区
12.4.1 地区水泥行业发展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12.4.2 地区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可行性与趋势分析
12.5 华中地区
12.5.1 地区水泥行业发展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12.5.2 地区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可行性与趋势分析
12.6 西南地区
12.6.1 地区水泥行业发展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12.6.2 地区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可行性与趋势分析
12.7 西北地区
12.7.1 地区水泥行业发展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12.7.2 地区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可行性与趋势分析
13 中国水泥行业专业性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13.1 水泥行业产业链分析
13.2 水泥生产企业与上游企业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13.3 水泥生产企业与下游企业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13.4 水泥生产企业之间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14 中国水泥行业规模性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14.1 大型规模企业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14.1.1 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14.1.2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14.1.3 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
14.2 中型规模企业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14.2.1 冀东水泥吉林有限责任公司
14.2.2 哈尔滨水泥厂
14.2.3 天津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14.3 小规模企业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14.3.1 河南坚固水泥有限公司
14.3.2 山东山铝水泥有限公司
14.3.3 河南南阳航天蒲山水泥厂
15 中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风险分析
15.1 资产重组情况分析
15.2 人事变动情况分析
15.3 企业管理情况分析
15.4 企业文化情况分析
15.5 企业战略情况分析
16 中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建议
1.中国水泥行业现状
在我国经济持续二十多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水泥总产量以年均11.1%的速度增长,“十五”期间国内一批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但水泥行业的平均规模仍然较小。
2004年我国大中型水泥企业1238家,水泥产量6亿吨,平均规模48万吨。截至2005年9月末,全国水泥生产企业有5148家,亏损企业数为2241家,占43.53%,其中立窑企业4000多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600多条,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40%以上。水泥产量9.7亿吨,平均规模20多万吨。目前国外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为90万吨,美国平均为83万吨。亚洲海运较发达的国家水泥企业平均规模较大,如日本平均为200多万吨,韩国为400多万吨,泰国为500多万吨。2005年水泥行业经营规模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近10%,而经营业绩却下降50%,水泥行业面临经营困难的时期。
本公司认为,目前,我国水泥工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整体发展水平粗放,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生态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三是总量供大于求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滑,由于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市场缓慢,水泥行业存在低水平总量过剩问题,由于供大于求,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相互压价,无序竞争加剧,导致市场环境恶化。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落后立窑水泥比重仍比较大,生产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四是水泥行业税赋过高,影响了水泥行业大企业的发展。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为贯彻“节能降耗”基本国策,构筑循环经济体系,“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并将建材行业作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重点行业。同时,国家将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水泥企业降低企业能耗,减少企业生产成本,直接增加企业利润。因此,尽管水泥需求增速将有所下降,但水泥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将有望提高。
2.中国水泥行业影响因素及兼并重组动因
水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水泥工业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水泥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水泥行业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房地产业和公路建设,近两年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我国房地产业开发建设受到一定的遏制,使水泥行业受到一定的影响,2005年开始水泥市场需求合理回归,但是水泥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造成市场总量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水泥售价低,能源成本高已成为制约水泥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的环保成本也会相应提高。未来 政策将进一步“奖优限劣”,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替代立窑、湿窑等落后水泥生产线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水泥企业中的余热发电系统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会加强。水泥行业内两极分化的程度将扩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形式将更为明显。 尽管有些增加成本支出的因素,由于2005年水泥行业盈利水平的基数较低,因此,2006年盈利提高应该是有望的。
相比同样是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其销售利润和总体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同一时间段的水泥行业,这是因为钢铁行业相对于水泥行业来讲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而且对价格制衡能力也相对较强。本公司分析认为,水泥行业不能将燃料及原料涨价对产品价值的影响传递到下游产业中去,近而使水泥行业资金周转不灵,导致恶性循环。主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水泥行业企业过多、规模过小、过度分散而导致的无序竞争造成的。我国水泥企业持有生产许可证的有7000多家,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左右水泥得产量及价格,价格战成了企业拼市场的有效手段,因此,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亟待提高,
目前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及结构调整已经得到国务院的重视,国家发改委也在酝酿相应的政策来改善市场的竞争环境,但由于水泥企业发展受到销售运输半径的影响,这种结构调整、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应该由市场而不是有政府来推动,只有这样,产业结构才能趋于合理。本公司说,在国内逐渐放开市场,外资水泥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与瑞安建业的合并,一举进入中国水泥行业前三强,其后又整合西南地区水泥市场;豪西蒙入股华新水泥、并参与河南省水泥行业整合等等,这些都在不断推动国内水泥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以及资源合理配置。并购重组既是结构调整的要求,又是结构调整的结果,而且是我国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的大势所趋。
3.中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2005年,水泥行业如同钢铁行业一样,也在经受着行业上的不断调整,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水泥行业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工业废弃物为原料,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水泥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使用其他行业的废弃物——矿渣、炉渣等为原料进行生产,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区域化和城镇化是未来五年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目标,这将成为在中长期内促进人均水泥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水泥由于受宏观调控影响而处于阶段性周期底部区域,但已逐渐接近尾部区域,预计今年中期后,随着供求关系的逐渐改善及生产成本的小幅下降,水泥行业开始有望逐渐走出低谷。这些在不断促使国内外一些水泥企业不断的去寻求兼并重组的机会和时机,尤其是一些国外的水泥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去并购国内一些水泥上市公司。;豪西蒙(HOLCHI NB.V.)入股华新水泥B股、并拟参与河南省水泥行业整合,德国海德堡受让冀东水泥子公司股份,主打西北市场,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与瑞安建业的合并,一举进入中国水泥行业前三强,其后又整合西南地区水泥市场, 收购西北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四川双马,一举成为西南地区水泥业的领军集团。摩根士丹利添惠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将联合鼎晖中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美元,并购山东水泥集团有限公司30%的股份。这些水泥巨头入资中国水泥企业,其目的不仅为了投资收益,更主要的是谋求进军中国水泥市场,分享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当然国内的一些水泥企业也不会心甘情愿把市场拱手让人,海螺水泥也引进了MS和IFC两家战略投资者。冀东水泥,亚泰集团也在不断寻求并购良机,水泥行业在这些并购重组案例的带动下,二级市场的水泥板快也在不断升温。在经历了行业低谷之后,水泥行业2006年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2006年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将向纵深发展,进入到兼并重组阶段。一方面,国内水泥龙头企业对目标市场周边的中小水泥企业进行各种层次的“联合”兼并,以求得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外资水泥巨头在国内水泥市场积极布局设点,对国内水泥企业兼并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对国内水泥行业的渗透加大。本公司认为,未来中国水泥行业将三分天下,一是内地企业,它以大型国企水泥厂为主力,将致力于提高优质水泥的比例并寻找机会对周边地区中小水泥企业进行收购兼并。二是台资水泥企业,他们通过收购华东沿海地区的水泥企业,以华东地区为生产基地,生产高标优质水泥,他们将成为未来内地水泥市场新的生产集团。三是其他外资水泥产业,包括欧洲、日本及香港的水泥产业,近年这部分比重在不断的扩展,他们争相投资内地水泥企业。如法国的‘拉法基’已投资2亿美元,持有了内地12家国有水泥厂的股份;瑞士的HOLCIM集团等。
综合而言,外资的进入将提升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遏制管理层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助于具有核心优势的公司在并购重组热潮中快速扩张壮大。未来几年,我国水泥行业将进入一个兼并重组的时代。
在我国经济持续二十多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水泥总产量以年均11.1%的速度增长,“十五”期间国内一批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但水泥行业的平均规模仍然较小。
2004年我国大中型水泥企业1238家,水泥产量6亿吨,平均规模48万吨。截至2005年9月末,全国水泥生产企业有5148家,亏损企业数为2241家,占43.53%,其中立窑企业4000多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600多条,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40%以上。水泥产量9.7亿吨,平均规模20多万吨。目前国外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为90万吨,美国平均为83万吨。亚洲海运较发达的国家水泥企业平均规模较大,如日本平均为200多万吨,韩国为400多万吨,泰国为500多万吨。2005年水泥行业经营规模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近10%,而经营业绩却下降50%,水泥行业面临经营困难的时期。
本公司认为,目前,我国水泥工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整体发展水平粗放,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生态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三是总量供大于求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滑,由于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市场缓慢,水泥行业存在低水平总量过剩问题,由于供大于求,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相互压价,无序竞争加剧,导致市场环境恶化。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落后立窑水泥比重仍比较大,生产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四是水泥行业税赋过高,影响了水泥行业大企业的发展。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为贯彻“节能降耗”基本国策,构筑循环经济体系,“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并将建材行业作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重点行业。同时,国家将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水泥企业降低企业能耗,减少企业生产成本,直接增加企业利润。因此,尽管水泥需求增速将有所下降,但水泥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将有望提高。
2.中国水泥行业影响因素及兼并重组动因
水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水泥工业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水泥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水泥行业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房地产业和公路建设,近两年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我国房地产业开发建设受到一定的遏制,使水泥行业受到一定的影响,2005年开始水泥市场需求合理回归,但是水泥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造成市场总量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水泥售价低,能源成本高已成为制约水泥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的环保成本也会相应提高。未来 政策将进一步“奖优限劣”,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替代立窑、湿窑等落后水泥生产线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水泥企业中的余热发电系统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会加强。水泥行业内两极分化的程度将扩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形式将更为明显。 尽管有些增加成本支出的因素,由于2005年水泥行业盈利水平的基数较低,因此,2006年盈利提高应该是有望的。
相比同样是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其销售利润和总体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同一时间段的水泥行业,这是因为钢铁行业相对于水泥行业来讲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而且对价格制衡能力也相对较强。本公司分析认为,水泥行业不能将燃料及原料涨价对产品价值的影响传递到下游产业中去,近而使水泥行业资金周转不灵,导致恶性循环。主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水泥行业企业过多、规模过小、过度分散而导致的无序竞争造成的。我国水泥企业持有生产许可证的有7000多家,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左右水泥得产量及价格,价格战成了企业拼市场的有效手段,因此,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亟待提高,
目前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及结构调整已经得到国务院的重视,国家发改委也在酝酿相应的政策来改善市场的竞争环境,但由于水泥企业发展受到销售运输半径的影响,这种结构调整、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应该由市场而不是有政府来推动,只有这样,产业结构才能趋于合理。本公司说,在国内逐渐放开市场,外资水泥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与瑞安建业的合并,一举进入中国水泥行业前三强,其后又整合西南地区水泥市场;豪西蒙入股华新水泥、并参与河南省水泥行业整合等等,这些都在不断推动国内水泥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以及资源合理配置。并购重组既是结构调整的要求,又是结构调整的结果,而且是我国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的大势所趋。
3.中国水泥行业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2005年,水泥行业如同钢铁行业一样,也在经受着行业上的不断调整,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水泥行业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工业废弃物为原料,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水泥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使用其他行业的废弃物——矿渣、炉渣等为原料进行生产,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区域化和城镇化是未来五年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目标,这将成为在中长期内促进人均水泥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水泥由于受宏观调控影响而处于阶段性周期底部区域,但已逐渐接近尾部区域,预计今年中期后,随着供求关系的逐渐改善及生产成本的小幅下降,水泥行业开始有望逐渐走出低谷。这些在不断促使国内外一些水泥企业不断的去寻求兼并重组的机会和时机,尤其是一些国外的水泥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去并购国内一些水泥上市公司。;豪西蒙(HOLCHI NB.V.)入股华新水泥B股、并拟参与河南省水泥行业整合,德国海德堡受让冀东水泥子公司股份,主打西北市场,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与瑞安建业的合并,一举进入中国水泥行业前三强,其后又整合西南地区水泥市场, 收购西北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四川双马,一举成为西南地区水泥业的领军集团。摩根士丹利添惠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将联合鼎晖中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美元,并购山东水泥集团有限公司30%的股份。这些水泥巨头入资中国水泥企业,其目的不仅为了投资收益,更主要的是谋求进军中国水泥市场,分享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当然国内的一些水泥企业也不会心甘情愿把市场拱手让人,海螺水泥也引进了MS和IFC两家战略投资者。冀东水泥,亚泰集团也在不断寻求并购良机,水泥行业在这些并购重组案例的带动下,二级市场的水泥板快也在不断升温。在经历了行业低谷之后,水泥行业2006年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2006年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将向纵深发展,进入到兼并重组阶段。一方面,国内水泥龙头企业对目标市场周边的中小水泥企业进行各种层次的“联合”兼并,以求得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外资水泥巨头在国内水泥市场积极布局设点,对国内水泥企业兼并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对国内水泥行业的渗透加大。本公司认为,未来中国水泥行业将三分天下,一是内地企业,它以大型国企水泥厂为主力,将致力于提高优质水泥的比例并寻找机会对周边地区中小水泥企业进行收购兼并。二是台资水泥企业,他们通过收购华东沿海地区的水泥企业,以华东地区为生产基地,生产高标优质水泥,他们将成为未来内地水泥市场新的生产集团。三是其他外资水泥产业,包括欧洲、日本及香港的水泥产业,近年这部分比重在不断的扩展,他们争相投资内地水泥企业。如法国的‘拉法基’已投资2亿美元,持有了内地12家国有水泥厂的股份;瑞士的HOLCIM集团等。
综合而言,外资的进入将提升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遏制管理层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助于具有核心优势的公司在并购重组热潮中快速扩张壮大。未来几年,我国水泥行业将进入一个兼并重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