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研究报告
完成日期:2005年 月
报告类型 | 纸介版 | PDF Email版 | PDF 光盘版 | 两种版本价格 |
价格 | 5800 | 5800 | 6000 | |
优惠价 | 5500 | 5500 | 5700 | |
English |
报告目录 查看简介
本研究报告的意义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本报告主要结论
第一章 汽车零配件行业概述
1.1 汽车零配件行业概述
1.1.1中国境内的零部件企业服务的主要三大市场
1.1.2汽配产品的分类
1.1.2.1 汽车零配件按照功能分为8类
1.1.2.2 汽车分类方法简介
1.1.3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协作模式
1.1.3.1 垂直一体化分工协作模式
1.1.3.2 “横向一体化”模式
1.1.4汽车零配件的市场概况
1.1.4.1 汽车零配件的销售结构
1.1.4.2 配件在汽车市场销售额中所占比例
1.1.4.3 影响汽车配件价格的六大因素
第二章 国外汽车零配件行业发展现状
2.1 日本汽车零配件行业现状
2.1.1 日本汽车零配件行业生产概况
2.1.2 日本汽车零配件行业经销渠道
2.1.2.1 日本国内自制品的四大经销渠道
2.1.2.2 自海外进口产品的四大经销渠道
2.1.3 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协作模式
2.1.4 日本汽车零件制造商削减成本,全球竞争力提高
2.1.5 日本主要汽车企业供应商在中国的战略发展规划
2.1.5.1 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合资、投资情况
2.1.5.2 日本汽车零部件厂家也开始大幅扩大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能力
2.2 美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现状
2.2.1 美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生产概况
2.2.1.1 美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经销渠道
2.2.1.2 欧美汽车工业整车与零部件竞争协作模式
2.2.2 美国整车制造商外包其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生产
2.2.2.1 Volvo同Dana和Getrag成立了合资企业
2.2.2.2 Getrag与Ford成立的一家合资企业
2.2.2.3 Nissan与INERGY美国公司的合作
2.2.2.4 BMW寻求针对其小型车平台更多的模块化设计
2.2.3 北美地区全球供应市场份额将减少
2.2.4 美国主要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亚太地区的战略发展规划
2.3 欧洲汽车零配件工业现状
2.3.1 欧洲汽车零配件行业概况
2.3.2 欧洲主要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亚太地区的战略发展规划
第三章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现状分析
3.1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3.1.1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发展历经的四个阶段
3.1.2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
3.1.2.1 问题一:研发能力差,技术积累不足
3.1.2.2 问题二:全球化采购
3.1.2.3 问题三:模块化供货
3.1.2.4 问题四:中性化发展
3.2 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概况
3.2.1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产业规模
3.2.1.1 200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达4400亿元
3.2.1.2 2005年零部件市场规模5000亿元
3.2.2 中国汽车零配件流通业现状
3.2.2.1 汽配城是国内最典型、最重要的汽车配件流通模式
3.2.2.2 2007年国内汽车售后市场规模将达到1100亿元人民币
3.2.2.3 中国汽车零配件经销渠道
3.2.2.4 国内三类主要零配件流通商
3.2.2.5 国内五类主要汽车维修站
3.2.3 我国汽车工业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协作体系
3.2.4 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发展模式简介
3.2.4.1 以德尔福、韦世通为代表的独立/分离式汽车零部件集团模式
3.2.4.2 零部件集团仍然附属于整车集团的集中式模式
3.2.4.3 以万向为代表的国内独立式零部件企业集团
3.2.4.4 以湘火炬为代表的兼并式零部件集团模式
3.3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产业集群介绍
3.3.1浙江企业撑起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半壁江山
3.3.1.1 浙江汽配企业概况
3.3.1.2玉环县成为中国第一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3.3.1.3 浙江制定首个汽车产业规划
3.3.1.4 千余浙江汽配制造商启动“上海战略”
3.3.2 广东汽车零部件的产业优势和出口隐忧
3.3.2.1 广东汽车零部件产业迅速壮大
3.3.2.2 广东劳动力成本低廉
3.3.2.3广东汽车零部件产业拥有研发优势
3.3.2.4 广东汽车零部件产业拥有地缘优势
3.3.2.5 广东零部件出口可能遭遇贸易壁垒
3.3.2.6 广东零部件产品质量劣势明显
3.3.2.7 广东零部件产品来自于产品的低端市场地位
3.3.2.8 广东零部件产品物流体系需完善
3.3.3 长春市汽车及零部件发展锁定“一二四战略”
3.3.3.1 长春汽车产业具有四大优势
3.3.3.2 长春市汽车及零部件发展“一二四战略”
3.3.3.3 “四个一批”为汽车助力
3.3.4 北京汽车零部件工业成绩骄人
3.3.5 重庆汽摩产业发展奉行“零部件先行”模式
3.3.5.1 重庆零部件产业大而不强
3.3.5.2 “零部件先行”模式
3.4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3.4.1 中国汽配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3.4.2 技术创新能力差制约中国汽配企业发展
3.4.2.1 低技术零部件受到降价压力
3.4.2.2 提高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是惟一出路
3.5 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政策分析
3.5.1 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汽配产业的指导作用
3.5.2 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解读
3.5.2.1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八章:零部件及相关产业
3.5.2.2 新政策指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方向
3.5.2.3 新政策规定了政府的职责
3.5.2.4 新政策关注产品开发与自主研发
3.5.2.5 新政策给民营企业带来机遇
3.5.3 《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出台
3.5.3.1 构成整车特征的将按整车征税
3.5.3.2《办法》对如何算是构成整车特征有了明确的界定
3.5.3.3《办法》对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意义
3.6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投融资现状
3.6.1 中国紧缩信贷对民营企业造成较大影响
3.6.2 民营零部件企业面临着市场准入的问题
3.6.3 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赢得了华尔街投资者的关注
3.6.4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信用指数在北京发布
3.6.5 中国进出口银行50亿信贷支持奇瑞国际经营
3.6.6 抑制整车投资过热 鼓励配件企业发展
3.6.6.1 抑制整车投资过热对汽配企业的影响
3.6.6.2 抑制整车投资过热对汽配企业的影响
3.6.7国内汽配市场引来500家外企投资
第四章 中国汽车零配件进出口现状分析
4.1 2000年-2004年汽车零配件进口情况分析
4.1.1 汽车零配件进口数量分析
4.1.1.1 2000年-2004年汽车零配件进口数量
4.1.1.2 2000年-2004年汽车零配件进口数量变化因素分析
4.1.2 进口汽车零配件产品结构分析
4.1.2.1 汽车零配件进口产品结构
4.1.2.2 2000年-2004年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因素分析
4.2 2000年-2004年汽车零配件出口情况分析
4.2.1 汽车零配件出口数量分析
4.2.2.1 2000年-2004年汽车零配件出口数量
4.2.2.2 2000年-2004年汽车零配件出口数量变化因素分析
4.2.2 出口汽车零配件产品结构分析
4.2.2.1 汽车零配件出口产品结构
4.2.2.2 2000年-2004年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因素分析
第五章 2005年全球主要汽车市场情况预测
5.1 美国汽车市场情况分析与预测
5.1.1 2005年美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
5.1.1.1 各家公司命运不同,促销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5.1.1.2 通用、福特继续承受来自日本品牌的巨大压力
5.1.1.3 大众被汇率变化和车型所扰
5.1.2 2005年美国汽车市场需求量情况预测
5.2 欧洲汽车市场情况分析与预测
5.2.1 欧洲汽车市场促销之风日盛
5.2.2 2005年欧洲汽车市场需求量情况预测
5.3 亚洲汽车市场供需情况分析与预测
5.3.1 日本汽车市场情况分析与预测
5.3.1.1 2005年日本汽车市场需求也少有成长
5.3.1.2 2005年日本汽车市场需求量情况预测
5.3.2 韩国汽车市场情况分析与预测
5.3.2.1 韩国扩大出口应对国内需求疲软
5.3.2.2 2005年韩国汽车市场需求量情况预测
5.3.3 印度汽车市场情况分析与预测
5.3.3.1 印度市场:销售“更上一层楼”
5.3.3.2 2005年印度汽车市场需求量情况预测
5.4 中国汽车市场情况分析与预测
5.4.1 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降温
5.4.2 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量情况预测
第六章 中国汽车零配件流通业发展趋势分析
6.1 汽车配件流通领域经历的五个历史性转变
6.2 汽车配件城发展历史:从规模效应到品牌战略
6.2.1 早期汽配城注重规模效应
6.2.2 汽配城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6.2.3 汽配城开始实施品牌战略
6.3 汽车售后市场繁荣将给配件企业带来发展机会
6.4 汽配市场巨大的潜力催生业态变革
6.4.1 汽配流通业态变革的原因
6.4.2 汽车零配件连锁超市模式
6.4.3 连锁汽修企业模式
6.4.4 美国的多元化模式
6.5 中国向外资敞开汽配市场大门
6.6 经销商压力徒增 面临“大洗牌”适者生存
6.6.1 竞争十年来京城四大汽配市场首次结联盟
6.6.2 外资逐步进入汽车配件流通领域
6.7 中国汽车零配件流通领域发展方向
第七章 2005年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需求分析与预测
7.1 中国汽车零配件需求概述
7.2 2005年不同车系汽配需求分析
7.2.1 大众汽车中国战略进入调整期 重点关注零配件生产
7.2.1.1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已进战略调整期
7.2.1.2 大众汽车提高零配件国产化率
7.2.1.3 大众汽车系排产计划
7.2.2 欧美车系汽配需求分析
7.2.2.1 重庆的工厂长安福特的产能扩大到20万辆
7.2.2.2 上海通用排产计划要超29万辆
7.2.2.3 神龙产能目标定为11.5万辆
7.2.3 日韩车系汽配需求分析
7.2.3.1 日本汽车加大投资中国的力度
7.2.3.2 北京现代提高产能 增加投资
7.2.4 国产轿车系汽配需求分析
7.3 不同车型的汽配需求分析
7.3.1 商用车制造企业汽配需求分析
7.3.2 乘用车制造企业汽配需求分析
7.4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进出口需求分析
7.4.1 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商机无限
7.4.2 近几年汽车零配件进出口增长明显,贸易逆差缩小
7.4.3 国际配件行业竞争因素的影响
7.4.4 关税下调,进口增加,冲击本土企业
第八章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竞争分析
8.1国际汽车零配件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态势
8.2 跨国巨头纷纷进入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8.2.1 国际汽配巨头登陆中国
8.2.2 以大众为例的整车企业自建零配件企业
8.3 印度低成本与中国争夺配件市场
8.3.1 崛起的印度汽车零部件业
8.3.2 印度低成本与中国争夺配件市场
8.4 中国汽车竞争力指数仅为0.53
8.5 汽车电子的国际竞争扑面而来
8.5.1 全球汽车电子市场成长率达7.5%
8.5.2 大陆汽车电子市场备受瞩目 前景广阔有待发掘
8.5.3 汽车电子领域竞争激烈 众多实力派厂商参与角逐
8.5.4 中国企业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机遇与风险分析
8.6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优势分析
8.6.1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具备成本优势
8.6.2 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研发能力
8.7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劣势分析
8.7.1 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产品竞争力弱
8.7.2 零部件企业人才缺乏、产品开发能力弱
8.7.3 部分企业负债严重,自我发展后劲不足
8.7.4 市场竞争无序,交易方式落后
8.7.5 制造能力还是薄弱环节
8.7.6成本控制能力不具备优势
8.8 多方面压力压缩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的生存空间
8.8.1 汽车零部件进口施压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
8.8.2 中国汽车行业的暴利诱惑施压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
8.8.3 外资整车企业施压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
8.8.4 “产品认证”阻碍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供货
8.8.5 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承受来自外资采购策略的压力
8.8.6 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因自身开发能力差而产生压力
8.8.7 汇率变化对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出口造成压力
8.8.8 全球采购给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带来压力
8.8.9 国内整车市场给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带来压力
8.8.10 同行恶性竞争给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带来压力
8.9 国内外著名汽配企业情况简介
8.9.1 全球著名汽配企业情况简介
8.9.2 2004年度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综合竞争力百强
第九章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9.1 中国汽车零配件供应体系发展趋势及预测
9.1.1 全球采购和同步研发将成为中国零部件市场发展趋势
9.1.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
9.2 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9.2.1 中国车用发动机市场发展前景
9.2.2 中国汽车电子业发展趋势研究
9.2.3 中国汽车轮胎行业的发展前景
9.2.4 中国汽车齿轮市场的发展趋势
9.2.5 中国汽车音响市场快速启动
9.2.6 中国汽车用橡胶制品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9.3 汽车零配件流通业发展趋势分析
9.3.1 汽配流通商正在积极探索转型
9.3.2 原料涨价整车厂降价 汽车零部件业洗牌在即
9.3.3 汽车后市场争夺激烈
9.4 汽车零配件企业发展趋势展望
9.4.1 国内零部件厂商盈利模式与国际接轨
9.4.2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将要走同步研发的道路
9.4.3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学会如何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9.4.4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将向大集团、规模化方向发展
9.4.5 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正在加速本土化进程
9.4.5.1 本土化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9.4.5.2加快本土化是规避汇率风险的唯一出路
9.4.6 汽车零配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趋势分析
9.5 汽车零配件行业政策走向分析
9.5.1 政府不会为中国汽配业提供太多政策保护
9.5.2 从合资条件限制向技术转移限制转变
9.5.3 政府鼓励汽配行业向外向型转变
9.6 战略构想国内汽配业崛起之道
9.6.1 同行业联合战略
9.6.2 实施兼并重组战略
9.6.3 实施国际合作战略
9.6.4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第十章 零配件行业投资机会与投资建议
10.1 汽车电子领域商机无限
10.2 投资汽车售后市场正值大好时机
10.3 建立出口主导型零部件企业
10.4 整合国际资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0.5 汽配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规模化程度
图目录
图1 汽车零配件的销售结构
图2 配件在汽车市场销售额中所占比例
图3 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销售额构成
图4 国内汽车市场销售额构成
图5 汽车售后市场零配件销售构成
图6 国内汽车售后市场规模预测
图7 中国汽车零配件经销渠道
图8 汽车行业整车企业与零配件企业分层协作体系
图9 图8.1 印度汽车零配件出口额趋势
表目录
表1 中国境内的零部件企业服务的主要三大市场
表2 发动机配件
表3 传动配件
表4 转向配件
表5 制动配件
表6 行走配件
表7 电器仪表
表8 车身附件
表9 横向件及其它
表10 欧美轿车
表11 日韩轿车
表12 大众轿车
表13 国产轿车
表14 大、中型客车
表15 微、轻型客车
表16 皮卡
表17 货车
表18 本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表19 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合资、投资情况
表20 日本汽车零部件厂家扩大在中国零部件生产能力原因
表21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发展历经的四个阶段
表22 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发展历经的四个阶段
表23 国内三类主要零配件流通商
表24 国内五类主要汽车维修站
表25 浙江汽配企业概况
表26 玉环县汽配产业概况
表27 长春汽车产业具有的四大优势
表28 长春市汽车及零部件发展 “一二四战略”
表29 新政策指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方向
表30 新政策关注产品开发与自主研发
表31 对构成整车特征的明确界定
表32 在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投资的部分外资企业
表33 2000年全年汽车工业零部件进口金额情况(美元)
表34 2000年全年汽车工业零部件出口金额情况(美元)
表35 汽车配件流通领域经历的五个历史性转变
表36 汽配城的6大优势:
表37 汽配城规范化发展过程
表38 汽车零配件连锁超市的特点和优势
表39 中国与美国与日本的配件流通领域异同点
表40 中国配件流通领域将发生4种变化
表41 2005年中国汽车零配件需求将增大的3个因素
表42 2005年日本汽车在中国的产销计划
表43 2005年中国本土品牌汽车产销计划
表44 2004年中国商用车汽车市场状况
表45 2005年中国商用车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表46 2005年中国汽车企业排产量预测
表47 200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趋势预测
表48 国际六大汽车跨国集团
表49 国际汽车零配件行业发展态势将呈现出的几大特点
表50 全球前四家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布局
表51 印度零配件制造商相对于中国制造商的优势
表52 中国汽车产业四大类综合评价指数
表53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数与其他国家比较
表54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数较低的原因
表55 汽车电子化程度逐年提高的因素
表56 依功能之不同汽车电子分成六大领域
表57 各系统汽车电子市场成长率分析(2005年-2008年)
表58 中国大陆汽车电子市场前景预测
表59 新应用的汽车电子产品
表60 参与汽车电子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
表61 中国企业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机遇与风险分析
表63 “2004年度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名单(51-100)
表64 “2004年度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十大金牌企业名单
表65 中国零部件市场发展趋势况
表66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
表67 中国零部件供应体系的三个层次
表68 2004年中国车用发动机市场概况
表69 中国车用发动机市场发展前景
表70 中国汽车电子业现状
表72 中国汽车电子业发展趋势
前言
本研究报告的意义
通过本研究报告,您可以:
全面了解汽配行业现状;
展望汽配行业发展趋势;
得到有价值的投资建议。
本报告是汽车零配件市场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对汽车配件行业投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相信一定能够为您把握汽车零配件市场先机,做出正确及时的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帮助!
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本研究报告共分为11章,对我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内容简介:
本报告主要结论
由于新的竞争环境的形成,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全球性汽车产业链正在逐步构成一个新型的汽车工业零整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正纷纷从整车企业中独立出来, 这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汽车产业的垂直一体化分工协作模式,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形成了对等合作、战略伙伴的互动协作关系。
200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配套规模达到4400亿元, 已经基本上与整车销售持平。4400亿元体现在生产汽车约507万辆,每辆车以销售10万元计算,约有5000多亿元的产值,零部件配套产值在其中占60%,达到约3000亿元;售后维修市场约有2700万辆的汽车保有量,据调查零部件销售收入在其中达到800多亿元,加上我国2004年零部件(除发动机和轮胎)出口额约有80多亿美元,合计人民币640亿元。我国零部件产业规模创下了4400亿元的新高。2004年零部件产业实现4400亿元销售额,已经基本上与整车销售持平。按照国际运行的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应为1:1.7,由此可以推算,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空间还很大。
日本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和泰国拥有起在亚洲的大部分主营业务,分别占据着共40个主要的生产基地的28%和21%。近年来,日本供应厂家在亚洲建立起来零部件出口基地,以将在日本的生产基地转移出来。这样会大大降低声称成本,2002年起,转移速度逐步加快。2004年1月至10,丰田在日本国内368万,国外306万辆,总计674万辆。在国外生产的汽车已经接近日本国内。
目前在亚洲的欧美40个零部件供应厂家中,中国占其中的43%,这些欧美厂家在中国西部进行的投资运作主要分为2个阶段:一是德国的商家随着大众公司于1995年在中国的扩展而进行的运作,另一个就是美国的商家于1999年随通用公司而进入西部。德尔福是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2004年全球销售额281亿美元。自1993年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以来,已建立了14家企业,其中生产企业11家,合资8家,独资3家,总投资4.5亿美元。
按照全球化采购要求,整车企业要按照QCDS或QCDD(质量、成本、交货期、服务或技术)的原则实施零部件采购。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制造水平低,管理粗放,成本控制力弱,无法适应用户对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等全球化采购要求。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上,随着轿车整车价格战的频繁上演,成本压力不断向零部件环节转移,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控制成本能力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整车价格每降低10%,至少5%要转嫁给零部件企业。
目前国内汽车维修用的零部件60%来自汽配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大约25万家汽车配件经销商,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大约350多个汽配城里。因此汽配城是国内最典型、最重要的汽车配件流通模式。
到2010年,中国车型将与国际同步,如果国内的零配件厂家如果技术不提高的话,将来生存的压力将很大。因为目前技术含量高的核心零配件,主要还控制在合资或外资厂家,利润仍很高,而国内一些厂家只能生产一些基本的劳动力型的零部件,降价变化受市场影响大。当中国车型与国际同步,如果国内零部件厂家,技术不能跟上的话,那时,零部件只能进口。所以,国内零部件厂家要想生存,必须提高技术,与国际接轨。
200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额虽然继续呈增长趋势,但只比2003年增长了21.2个百分点,而2003年与2002年相比,却增长了175.2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进口额的降低部分原因归因于2004年中国汽车销售增长放缓。
根据商务部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快速增长,2004年出口51.9亿美元,同比增长73%。零部件出口44.1亿美元,增长82.6%。2003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总额比2002年增加了93.04%,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进口62.64亿美元,同比增长111.71%,进口金额远远大于出口金额,贸易逆差达到近30亿美元。进口来源国家主要是美国、德国、日本等。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出现了几十个颇具规模的汽车配件城。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汽配城就有300余个,其中上规模、投资千万元以上、占地10000平方米以上的汽配市场(城)已逾百家。
目前,由于国内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用于国内汽车生产,出口多以国外维修配件为主,出口的动力不足。但是,汽车零部件的出口符合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产业附加值的70%为零部件产业所创造。
2004年我国汽车出口增势强劲,关键件进口增幅高于整车进口增幅。2004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口总额达到163.3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3.1%。汽车整车(包括成套散件)进口177100辆,金额54.07亿美元,仅分别增长2.6%和3%;汽车关键件进口36.89亿美元,增长23.3%;汽车零配件进口72.37亿美元,增长16.6%。
由于历史原因,原来许多大汽车集团大都是大而全的企业,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由集团内部自己生产,主机厂自制率高,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部配套体系。
一些企业适应市场的意识淡薄,体制转轨缓慢,制约了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之受眼前利益驱动而重复投资建设,绝大部分零部件厂生产集中度低、规模小,但工艺门类齐全,自制件多,未能形成分层次、满足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产业结构。对汽车零部件投资力度不够,而且投资比较分散,集中度低,小规模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现象非常严重,导致汽车零部件企业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决策分散化,与整车企业相比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汽车电子领域展现出的商机是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得以整体跨越的一次大好时机,中国应该利用我国在信息化领域取得的成就,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在汽车电子领域进行投资,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好机会。
中国零部件产品的很大一个特点是其成本中劳动力成分较大,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比较简化,从而造成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较差,但同时也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的零部件工业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立足本国市场,积极挖掘潜力,同时面向世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海外市场,是我国零部件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必然方式
建立一个统一的、大规模的零部件工业体系是一个国家汽车工业能发展上去的最根本的基础,应打破部门、集团之间的门户之见,从全局出发,建立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打破原来只向本车型、本集团、本国配套的思路,转为面向
本研究报告的意义
通过本研究报告,您可以:
全面了解汽配行业现状;
展望汽配行业发展趋势;
得到有价值的投资建议。
本报告是汽车零配件市场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对汽车配件行业投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相信一定能够为您把握汽车零配件市场先机,做出正确及时的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帮助!
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本研究报告共分为11章,对我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内容简介:
本报告主要结论
由于新的竞争环境的形成,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全球性汽车产业链正在逐步构成一个新型的汽车工业零整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正纷纷从整车企业中独立出来, 这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汽车产业的垂直一体化分工协作模式,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形成了对等合作、战略伙伴的互动协作关系。
200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配套规模达到4400亿元, 已经基本上与整车销售持平。4400亿元体现在生产汽车约507万辆,每辆车以销售10万元计算,约有5000多亿元的产值,零部件配套产值在其中占60%,达到约3000亿元;售后维修市场约有2700万辆的汽车保有量,据调查零部件销售收入在其中达到800多亿元,加上我国2004年零部件(除发动机和轮胎)出口额约有80多亿美元,合计人民币640亿元。我国零部件产业规模创下了4400亿元的新高。2004年零部件产业实现4400亿元销售额,已经基本上与整车销售持平。按照国际运行的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应为1:1.7,由此可以推算,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空间还很大。
日本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和泰国拥有起在亚洲的大部分主营业务,分别占据着共40个主要的生产基地的28%和21%。近年来,日本供应厂家在亚洲建立起来零部件出口基地,以将在日本的生产基地转移出来。这样会大大降低声称成本,2002年起,转移速度逐步加快。2004年1月至10,丰田在日本国内368万,国外306万辆,总计674万辆。在国外生产的汽车已经接近日本国内。
目前在亚洲的欧美40个零部件供应厂家中,中国占其中的43%,这些欧美厂家在中国西部进行的投资运作主要分为2个阶段:一是德国的商家随着大众公司于1995年在中国的扩展而进行的运作,另一个就是美国的商家于1999年随通用公司而进入西部。德尔福是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2004年全球销售额281亿美元。自1993年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以来,已建立了14家企业,其中生产企业11家,合资8家,独资3家,总投资4.5亿美元。
按照全球化采购要求,整车企业要按照QCDS或QCDD(质量、成本、交货期、服务或技术)的原则实施零部件采购。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制造水平低,管理粗放,成本控制力弱,无法适应用户对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等全球化采购要求。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上,随着轿车整车价格战的频繁上演,成本压力不断向零部件环节转移,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控制成本能力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整车价格每降低10%,至少5%要转嫁给零部件企业。
目前国内汽车维修用的零部件60%来自汽配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大约25万家汽车配件经销商,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大约350多个汽配城里。因此汽配城是国内最典型、最重要的汽车配件流通模式。
到2010年,中国车型将与国际同步,如果国内的零配件厂家如果技术不提高的话,将来生存的压力将很大。因为目前技术含量高的核心零配件,主要还控制在合资或外资厂家,利润仍很高,而国内一些厂家只能生产一些基本的劳动力型的零部件,降价变化受市场影响大。当中国车型与国际同步,如果国内零部件厂家,技术不能跟上的话,那时,零部件只能进口。所以,国内零部件厂家要想生存,必须提高技术,与国际接轨。
200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额虽然继续呈增长趋势,但只比2003年增长了21.2个百分点,而2003年与2002年相比,却增长了175.2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进口额的降低部分原因归因于2004年中国汽车销售增长放缓。
根据商务部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快速增长,2004年出口51.9亿美元,同比增长73%。零部件出口44.1亿美元,增长82.6%。2003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总额比2002年增加了93.04%,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进口62.64亿美元,同比增长111.71%,进口金额远远大于出口金额,贸易逆差达到近30亿美元。进口来源国家主要是美国、德国、日本等。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出现了几十个颇具规模的汽车配件城。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汽配城就有300余个,其中上规模、投资千万元以上、占地10000平方米以上的汽配市场(城)已逾百家。
目前,由于国内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用于国内汽车生产,出口多以国外维修配件为主,出口的动力不足。但是,汽车零部件的出口符合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产业附加值的70%为零部件产业所创造。
2004年我国汽车出口增势强劲,关键件进口增幅高于整车进口增幅。2004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口总额达到163.3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3.1%。汽车整车(包括成套散件)进口177100辆,金额54.07亿美元,仅分别增长2.6%和3%;汽车关键件进口36.89亿美元,增长23.3%;汽车零配件进口72.37亿美元,增长16.6%。
由于历史原因,原来许多大汽车集团大都是大而全的企业,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由集团内部自己生产,主机厂自制率高,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部配套体系。
一些企业适应市场的意识淡薄,体制转轨缓慢,制约了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之受眼前利益驱动而重复投资建设,绝大部分零部件厂生产集中度低、规模小,但工艺门类齐全,自制件多,未能形成分层次、满足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产业结构。对汽车零部件投资力度不够,而且投资比较分散,集中度低,小规模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现象非常严重,导致汽车零部件企业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决策分散化,与整车企业相比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汽车电子领域展现出的商机是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得以整体跨越的一次大好时机,中国应该利用我国在信息化领域取得的成就,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在汽车电子领域进行投资,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好机会。
中国零部件产品的很大一个特点是其成本中劳动力成分较大,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比较简化,从而造成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较差,但同时也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的零部件工业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立足本国市场,积极挖掘潜力,同时面向世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海外市场,是我国零部件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必然方式
建立一个统一的、大规模的零部件工业体系是一个国家汽车工业能发展上去的最根本的基础,应打破部门、集团之间的门户之见,从全局出发,建立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打破原来只向本车型、本集团、本国配套的思路,转为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