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唱片业市场专题报告2005
完成日期:2005年9月
报告类型 | 纸介版 | PDF Email版 | PDF 光盘版 | 两种版本价格 |
价格 | 9800 | 9800 | ||
优惠价 | 9400 | 9400 | ||
English |
报告目录 查看简介
报告摘要研究背景
我们的发现
我们的建议
研究方法
1报告定义及研究范畴
1.1 唱片业的定义和分类
1.2 研究范畴
1.3专业术语
2 中国唱片业的市场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2微观环境分析
2.3无线音乐发展对传统唱片行业的影响
3 国际唱片行业研究
3.1国际唱片业的市场规模
3.2 国际唱片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3 主要厂商公司竞争分析
3.3.1Warner
3.3.2Sony-BMG
3.3.3 EMI
3.3.4 Universal
3.4 国际唱片业发展趋势
4 中国唱片业的市场现状和趋势
4.1 中国唱片市场发展的促进及阻碍因素
4.2 中国唱片市场的生命周期分析
4.3 中国唱片市场的现状及趋势
4.3.1用户规模现状和趋势
4.3.2市场规模现状和趋势
4.4 互联网环境下的唱片行业发展
5 唱片业的产业链分析
5.1 唱片业的产业链和分工
5.2音乐版权保护及授权合作机制
5.3唱片行业渠道发展趋势预测
6 唱片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6.1唱片业的商业模式分析3W2H
6.2唱片业的商业模式创新3W2H
6.3唱片业营销模式
7 唱片市场竞争分析
7.1 唱片厂商竞争分析
7.1.1市场集中度分析
7.1.2 厂商竞争格局分析
7.2主要厂商竞争力分析
7.2.1滚石唱片
7.2.2魔岩唱片
7.2.3艺码音乐
7.2.4中唱
7.2.5太合麦田
7.2.6京文唱片
8 我们的观点与建议
附录
市场大事记
中英文厂商名称对照
重要厂商Profile
我们的国际产业分析方法论
图目录
图1-1研究范畴
图2-1未来的数字音乐品牌
图2-2国内音乐排行榜一览
图2-3制作型音乐盗版的演变
图3-1唱片业发展规模
图3-2唱片业的渠道变化趋势
图3-3互联网音乐市场规模
图3-4无线音乐市场规模预测
图4-1唱片业产业链
图4-2唱片产业链变化分析
图4-3泛媒体模型
图4-4泛媒体简化模型
图5-1 3W2H模型
图5-2唱片产业范围
图5-3转换成本模型
图5-4客户生命周期模型
图5-5未来高价值顾客来源
图5-6 2001-2003年各类介质数量统计
图5-7 1997-2003年中国音像业规模统计
图5-8销售渠道销售额百分比变化图
图6-1 Five Forces at Work
图6-2主要厂商竞争格局幻方图
图6-3国际唱片集团典型组织结构
图6-4 Universal唱片主要品牌一览
图6-5 SONY-BMG唱片主要品牌一览
图6-6 EMI唱片主要品牌一览
图6-7 Warner唱片主要品牌一览
图7-1 20-39岁青年人音乐消费模式图
图7-2唱片消费者年龄分布图
图7-3 2000-2003年唱片平均价格图
图7-4主要国家人均音乐购买力图
图7-5中国购买力增长图
2004年中国唱片业销售20亿元,2001-2004年,中国唱片业遏制住颓势,实现了稳步增长,在发行数量、发行品种和发行金额上达到了历史新高。盒带发行数量2003年1.76亿盒,市场份额持续下降。CD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5%-8%,而DVD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中,2009年市场份额将超过CD。制作能力成为DVD发展的制约因素。2009年,音乐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80亿元。
中国唱片业从90年代开始,就陷入结构性困境中,无线音乐快速扩展给唱片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音乐产业借助新的传播介质,正在实现战略性转变并进入快速增长期,
我们发现,中国唱片业正在经历介质革命,数字音乐减少了唱片业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营销和传播成本。我们认为,无论是网络音乐还是无线音乐的发展,都对视听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刻理解唱片业规律和受众变化的新视听品牌是未来市场的赢家,积弱已久的国内唱片业与新经济的融合可能实现新的发展飞跃。唱片厂商如何通过自我发展、合作、联盟等手段获得新市场的听众是其成功的关键!
中国唱片业从90年代开始,就陷入结构性困境中,无线音乐快速扩展给唱片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音乐产业借助新的传播介质,正在实现战略性转变并进入快速增长期,
我们发现,中国唱片业正在经历介质革命,数字音乐减少了唱片业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营销和传播成本。我们认为,无论是网络音乐还是无线音乐的发展,都对视听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刻理解唱片业规律和受众变化的新视听品牌是未来市场的赢家,积弱已久的国内唱片业与新经济的融合可能实现新的发展飞跃。唱片厂商如何通过自我发展、合作、联盟等手段获得新市场的听众是其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