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电力产业分析报告
完成日期:2005年8月
报告类型 | 纸介版 | PDF Email版 | PDF 光盘版 | 两种版本价格 |
价格 | 3000 | 4000 | ||
优惠价 | 2800 | 3800 | ||
English |
报告目录 查看简介
一.产业发展特征1.1 电力弹性系数
1.2 电网
二.产业发展状况及其趋势
2.1 电力供给及其结构
2.2 电力需求及其结构
2.3 电力紧缺形势及其成因
(一)缺电形势
(二)缺电原因
2.4 电力产业需求预测
(一)未来电力需求预测分析
(二)电力紧缺形势预测
三.产业政策环境
3.1 行业“十五”计划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措施
3.2 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一)“5+2”模式
(二)电监会
(三)国家发改委
3.3 对不同企业的政策
3.4 定价方式和电价政策
(一)目前的电力定价方式
(二)电力定价的政策趋向
3.5 竞价上网
(一)竞价上网给综合成本较高的火电带来冲击
(二)竞价上网将使电力企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3.6 电煤采购政策
(一)电力体制改革后的电煤采购政策趋势
(二)电煤采购的进展
四.结论与政策选择
本报告分析了电力行业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从电力供给、需求及其结构考察了中国电力产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并探讨了中国电力行业的管理体制、电价、电煤等产业政策。
(一)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行性的基础产业。电力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投产运行需要2-3年的时间。在重工业化时期,电力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高加工化时期电力弹性系数有所减小,但是居民生活用电水平的迅速提高仍然会使该系数大于1;进入工业化后期,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
(二)自2000年以来,中国电力弹性系数已经连续5年超过1。这反映了一种结构性的变化,即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我国电力需求有了较快的增长。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在新的经济加速发展周期中,由于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产生了电力消费的强大需求。2003年电力需求弹性系数高达1.70,2004年达1.57,在供给没有跟进的情况下,导致了较大的用电缺口,电力紧缺给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大的伤害,大多数省份通过拉闸限电维持电力供应。
(三)在一定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电力的消费需求弹性是相对稳定的。我们预测我国电力需求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电力需求量将达到3万亿千瓦时,2015年电力需求量将达4万亿千瓦时,2020年电力需求将达到5万亿千瓦时。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2003年以来电力投资加速增长,这些投资将在2005年底、2006年形成生产能力并投产,预计2005年全年的发电量将达2.4万亿千瓦时。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钢铁、水泥等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高耗电产业的发展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对电力生产方面的需求增长速度会略有下降。我们预计,2005年底电力供需会趋平。目前电力紧缺的局面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四)我国目前电网建设不足,企业分布不合理。电网是一种自然垄断行业,如何实行有效的电网公司经营机制,使得电网能够拥有较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确实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布网、建网,合理输配电力,这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问题。
(五)电力价格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电力资源配置的效率。电力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实行竞价上网,制定独立的输配电价,引入配售公开,实行独立的售电服务电价,最终形成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均有独立价值体系的电价形成机制。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厂上网电价改革是目前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单一价格机制和两部制电价机制中,我们认为单一价格机制更为适合,因为它可以保证发电企业充分的竞争并提供更有效的激励,同时可以保证相关发电技术量的最优组合。明确输配电价的形成办法,促进输配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是改革的一个难点。目前一方面电网的建设和布局严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电力的输配方面没有独立的价格形成机制,留给输配环节的价格份额太低,这一方面损害了进一步建设电网的激励与能力,另一方面扭曲了进一步建设电网所需要的信息。在输配电价改革方面,我们建议目前推行受益率监管机制,确保电网的有效建设与布局。最后,加快实行销售电价改革,取消交叉补贴,实行价格联动,逐步推广分时电价和实时电价机制,这将成为今后电价改革的趋势。
(一)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行性的基础产业。电力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投产运行需要2-3年的时间。在重工业化时期,电力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高加工化时期电力弹性系数有所减小,但是居民生活用电水平的迅速提高仍然会使该系数大于1;进入工业化后期,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
(二)自2000年以来,中国电力弹性系数已经连续5年超过1。这反映了一种结构性的变化,即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我国电力需求有了较快的增长。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在新的经济加速发展周期中,由于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产生了电力消费的强大需求。2003年电力需求弹性系数高达1.70,2004年达1.57,在供给没有跟进的情况下,导致了较大的用电缺口,电力紧缺给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大的伤害,大多数省份通过拉闸限电维持电力供应。
(三)在一定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电力的消费需求弹性是相对稳定的。我们预测我国电力需求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电力需求量将达到3万亿千瓦时,2015年电力需求量将达4万亿千瓦时,2020年电力需求将达到5万亿千瓦时。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2003年以来电力投资加速增长,这些投资将在2005年底、2006年形成生产能力并投产,预计2005年全年的发电量将达2.4万亿千瓦时。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钢铁、水泥等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高耗电产业的发展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对电力生产方面的需求增长速度会略有下降。我们预计,2005年底电力供需会趋平。目前电力紧缺的局面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四)我国目前电网建设不足,企业分布不合理。电网是一种自然垄断行业,如何实行有效的电网公司经营机制,使得电网能够拥有较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确实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布网、建网,合理输配电力,这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问题。
(五)电力价格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电力资源配置的效率。电力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实行竞价上网,制定独立的输配电价,引入配售公开,实行独立的售电服务电价,最终形成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均有独立价值体系的电价形成机制。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厂上网电价改革是目前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单一价格机制和两部制电价机制中,我们认为单一价格机制更为适合,因为它可以保证发电企业充分的竞争并提供更有效的激励,同时可以保证相关发电技术量的最优组合。明确输配电价的形成办法,促进输配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是改革的一个难点。目前一方面电网的建设和布局严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电力的输配方面没有独立的价格形成机制,留给输配环节的价格份额太低,这一方面损害了进一步建设电网的激励与能力,另一方面扭曲了进一步建设电网所需要的信息。在输配电价改革方面,我们建议目前推行受益率监管机制,确保电网的有效建设与布局。最后,加快实行销售电价改革,取消交叉补贴,实行价格联动,逐步推广分时电价和实时电价机制,这将成为今后电价改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