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纸介版 | PDF Email版 | PDF 光盘版 | 两种版本价格 |
价格 | 6800 | 7300 | 7800 | |
优惠价 | 6500 | 7000 | 7500 | |
English |
报告目录 查看简介
第一部分 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及分析第一章 中国汽车行业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04年汽车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 汽车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 汽车是工业的主导产业
(二) 汽车工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影响
第三节 汽车行业相关政策的影响
(一)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二) 《汽车贷款管理办法》10月1日正式施行
(三) 《汽车消费政策》
(四) 进口汽车配额管理制度的取消
(五) 汽车召回制度
(六) 汽车信贷政策
(七) 汽车售后政策
第四节 乘用车在汽车工业中的地位
第五节 我国汽车工业的SWOT分析
第六节 进一步适应WTO下的新形势
第七节 汽车行业的经济特性与投资特性
第二章 中国乘用车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概览
第二节 乘用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自主开发与乘用车发展产业发展的几大瓶颈
(一) 能源经济性问题
(二) 环境保护限制
(三)城市交通的拥堵
第四节 延伸汽车产业链带动行业发展
第五节 大众汽车消费时代
第六节 乘用车开发能力分析
(一) 国内乘用车开发能力现状
(二) 未形成自主开发的原因
第七节 产业结构调整
第八节 建立统一开放的汽车市场和管理制度
第九节 200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体产销情况分析
(一) 1-9月各月总体产销情况
第十节 2004年中国乘用车保有量情况
第三章 关联产业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第一节 钢铁工业
(一) 钢铁工业与汽车工业
(二) 2004年钢铁工业投资情况分析
第二节 石化工业
(一) 能源工业与汽车工业
(二) 2004年燃料价格浮动情况分析
第三节 零部件工业
(一) 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状况与障碍
(二) 配套工业间的互相制约
第二部分 行业市场分析
第四章 2004年国内乘用车细分市场分析
第一节 2004年经济型乘用车市场分析
(一) 1-9月各月产销率分析
(二) 1-9月各月市场占有率分析
第二节 2004年普及型乘用车市场分析
(一) 1-9月各月产销率分析
(二) 1-9月各月市场占有率分析
第三节 2004年中档乘用车市场分析
(一) 1-9月各月产销率分析
(二) 1-9月各月市场占有率分析
第四节 2004年高档乘用车市场分析
(一) 1-9月各月产销率分析
(二) 1-9月各月市场占有率分析
第五节 2004年进口乘用车市场分析
(一) 1-9月各月市场占有率分析
第五章 乘用车销售渠道运营分析
第一节 世界汽车强国销售渠道运营模式
第二节 国内渠道运营与国外的差别比较
第三节 汽车主要营销渠道
(一) 专营店
(二) 汽车交易市场
(三) 自建网络
(四) 一站式销售模式
第四节 乘用车营销渠道的探索
第六章 国内主要汽车交易市场情况
第一节 北京汽车交易市场
第二节 成都汽车交易市场
第三节 上海汽车交易市场
第四节 广州汽车交易市场
第五节 车市交易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国外汽车市场发展状况
第一节 美国汽车市场发展
(一) 美国乘用车市场产销情况
第二节 欧盟汽车市场发展
(一) 欧盟乘用车市场产销情况
第三节 日本汽车市场发展
(一) 日本乘用车市场产销情况
第四节 韩国汽车市场发展
(一) 韩国乘用车市场产销情况
第八章 近年乘用车进出口形势分析
第一节 汽车产品进出口总体情况
第二节 乘用车进出口分析
第三节 进口乘用车与国产乘用车比较分析
第四节 乘用车进出口发展趋势
第九章 乘用车消费者需求分析
第一节 我国乘用车消费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影响乘用车需求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降价风潮与“持币待购”
第四节 中国乘用车市场仍可保持乐观态度
第五节 国内乘用车市场将逐步走向以私人消费为主体
第十章 乘用车消费市场分析
第一节 各产品产销率分析
第二节 乘用车产品市场占有率分析
(一) 乘用车产品1-9月各月市场占有率情况
(二) 各产品1-9月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
第三节 乘用车消费区域分布
第十一章 乘用车供给分析
第一节 总量分析
(一) 乘用车发展趋势分析
(二) 今年1-9月各乘用车车型产量情况
(三) 乘用车车型及其产量发展演变分析
(四) 区域生产布局与发展
第二节 细分分析
(一) 经济型乘用车
(二) 普通型乘用车
(三) 中档乘用车
(四) 中高档乘用车
第三部分 产业竞争态势分析
第十二章 行业基本竞争格局分析
第十三章 国内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基本状况及战略
第一节 上海大众
第二节 一汽大众
第三节 一汽轿车
第四节 上海通用
第五节 北京现代
第六节 广州本田
第七节 东风汽车
第八节 天津丰田
第九节 长安汽车
第十节 吉利集团
第十四章 国外汽车厂商中国战略
第一节 通用汽车公司
第二节 大众汽车公司
第三节 福特汽车公司
第四节 丰田汽车公司
第五节 现代汽车公司
第六节 雷诺—日产汽车公司
第七节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第八节 宝马汽车公司
第九节 本田汽车公司
第十节 菲亚特汽车公司
第十一节 戴—克汽车公司
第十五章 乘用车产业五力分析
第一节 现有竞争者力量
第二节 潜在进入者力量
第三节 供应商力量
第四节 替代品力量
第五节 客户力量
第四部分 乘用车市场发展展望
第十六章 2005产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全球乘用车产能分布及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2005年乘用车市场发展影响因素
第三节 政策因素
(一) 产业整合因素
(二) 产业投资因素
(三) 外部其他因素
第四节 “十一五”规划对乘用车行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乘用车市场产销预测
第六节 乘用车市场未来保有量预测
附录图表
1. 术语表
2. 2004年1—9月经济运行主要指标
3. 近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及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例
4. 近年GDP增长率与汽车工业产值增长率
5. 2004年1—9月汽车行业综合效益指数
6. 2004年1—9月汽车行业分地区销售分布
7. 2004年1—9月汽车行业财务效益指数
8. 2004年1—9月汽车行业资产运营指数
9. 2004年1—9月汽车行业偿债能力指数
10. 2004年1—9月汽车行业发展能力指数
11. 2004年1—9月汽车行业各项指数总评表
12. 历年汽车保有量统计
13. 全国历年乘用车保有量统计
14. 近年钢铁行业投资情况
15. 近年汽车零部件投资情况
16. 我国零部件工业与汽车工业投资情况对比
17. 近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18. 近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19. 近年乘用车区域市场保有率
20. 近年进出口乘用车数量统计
21. 2004年各月乘用车生产情况统计
22. 2004年各月乘用车销售情况统计
23. 2004年各月乘用车细分分量生产情况统计
24. 2004年各月乘用车细分分量销售情况统计
25. 2004年前三季度各乘用车分量市场占有率
26. 近年各乘用车分量市场占有率
27. 近年各乘用车分量产量变化趋势
28. 2004年乘用车区域生产布局情况
29. 2004年前三季度国产乘用车销量排名
30. 2004年前三季度主要乘用车品牌产量统计
31. 2004年1-9月乘用车主要品牌前15名市场占有率
32. 2004年部分乘用车价格调整情况
33. 国内主要汽车厂商产销对比(附表)
34. 近年国内主要汽车厂商产销率变化统计
35. 全球乘用车产能分布情况
36. “央行加息对车市的影响”调查统计
37. “乘用车油耗国标出台对未来车市影响”调查统计
38. “汽车召回制度”对车市的影响观点调查
39. 汽车消费者“持币待购”现象调查
40. 消费者对汽车经销商的满意度调查
41. 成品油价格上调消费者意见调查
42. 2005年乘用车新产品情况
2004年对于我国乘用车产业乃至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年度,在不少业内人士的眼中,2004年是带有转折意义的。首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使得我们在完善汽车行业运行环境的努力上又更深了一层,标志着我国在法制上建立了统一开放的汽车市场和管理制度;地方政府不能采用歧视或导致歧视性结果的措施,应鼓励不同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本地区市场进行公平竞争;标志着我国将培育以私人消费为主体的汽车市场,改善汽车使用环境,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其次,即将到来的2005年1月1日是进口汽车许可证在我国被废止的日子,这意味着需要我们在认清现在形势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WTO下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汽车是我国当前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拉动力量之一。从宏观层面来看,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甚至对加快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初步确立。但是,由于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汽车市场特别是乘用车市场在经历了近年的一片晴朗后,2004年出现了不断的降价风潮和广大消费者“持币待购”现象。降价风潮在中低档车型延续,但是在中档车型表现突出,从第三季度开始波及中高档乘用车型,早几年中,新车型往往加价销售,但本年度新车型的上市却往往伴随着降价的营销手段。汽车厂商和经销商的压力变大,造成压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汽车库存不断增长,从统计数据可以知道,今年1-9月的乘用车库存总量达到了124284量。1-9月,乘用车累积生产180.36万辆,增长22.02%;销售170.0万辆,增长20.68%。9个月来,乘用车的产销增长率又略高于汽车整体产销增长率。另一方面,诸如交通,能源,环境保护等关系着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性因素受到政府和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各方声音都在期待着汽车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更积极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从国内企业竞争格局来看,依照销售方面的统计,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仍是我国汽车行业的三个最强者,体现了上汽和一汽的竞争格局,也体现
了大众与通用在华的竞争格局。但是这三家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之和不足40%,
与世界汽车工业强国的垄断格局尚有很大差距。位列产业中第二档次的企业为广州本田、长安集团、天津一汽、北京现代和奇瑞汽车。主要为地方型企业,但是有的企业与三强差距不明显(约4%),有的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实力也不容三强小视。对于新入企业而言并非乐观,今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本着限制盲目投资的目的提高了准入门槛,从政策上对产业内部现有竞争格局是一种保护。
以上是从乘用车产业的供给状况来看,从乘用车市场的需求情况看,从需求量的角度说仍然是乐观的。有研究认为,车价与人均GDP的比值为2或3时,是轿车进入家庭的转折点。目前,京、沪、穗及沿海发达地区的比值已超过2或3。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目前,我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约800万户,5年后甚至可能达到4200万户。13亿人口中有3亿人口的收入超过2000美元,这一阶层的消费结构必然发生变化,我国也许即将进入一个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标志的消费时代,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就是总体上的“汽车社会”。但是从销售情况来看,“持币待购”现象就不那么乐观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存在政策上的因素,也有产业市场自身的原因。
本报告多方搜集了大量最新的详实的资料,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以及统计结果分析的辅助,对2004年乘用车行业面临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乘用车在我国汽车产业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关联产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乘用车细分市场,渠道运营,进出口形势,消费者需求,产业竞争格局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乘用车行业在未来的发展情况,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等影响因素都进行了展望。是乘用车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计划在乘用车领域进行投资大单位或个人准确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动态,制定相关战略的可靠参考精品。